追问“前因后果”
1、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
我之前一直处在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区,已经太久没有阅读、没有社交、没有思考了,偶然间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时感觉到自己从内在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想找到改变我的到底是什么,因为我身边还有像我一样在困惑中的人,我想分享给他们,但反复又看了几遍还是抓不住重点。参加了几次拆书帮线下活动,看到拆书家们运用RIA能把自己看到的知识清晰的分享给大家并教会大家如何运用,其他小伙伴能根据拆书家的引导说出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
2、因(相因相生):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
提出的关于原因的假设:我通过阅读一本书发生了一些改变,虽然我还不清楚是书中的哪个部分哪个点改变了我,我可以继续坚持阅读,不需要深究。
验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生了改变,并且在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信心能改变自身的问题,但过了一天后这种感觉像是要消失了,我只能再次重新阅读,寻找这种感觉。但通过简单了解RIA 拆书法后我发现如果我能在阅读时找到问题的实质,例如我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时我发生了改变,是因为文中的一些内容是我之前经历过得,感同身受的,所以我能把它运用到自身问题的解决。就像RIA 拆书法中的A1,A2,联想到自己的经验,反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样我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想到该如何解决了。
3、后(以观后效):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首先能满足我想要通过阅读和参加团体活动来努力改变目前懒散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诉求,其次参加RIA训练营我可以有机会学会读书的方法,在过程中可以促使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扩充阅读量。
4、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我可能会继续按照自己的方法阅读,效率很低,当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可能会放弃自己,继续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又或者还需要再花费一段时间寻找另外的团体继续尝试,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明确“适用边界”
5、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RIA拆书法实际是带有目的的读书,之前有听人说“不想带有目的的读书,这样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我的看法是任何人看任何书其实都是有目的的,不论你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哪怕是一本娱乐性质的书籍,比如在我读专业类书籍感到无聊时,想要读一些娱乐性质的书籍缓冲一下大脑,放松一下,这也算是有目的。
6、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
要想在RIA训练营能有所收获并顺利毕业,对我来说可能有一些麻烦和难度,因为我太长时间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没有社交、没有阅读、没有思考,这就需要我在短时间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进行时间管理,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勤思考。
7、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
拆书帮是我了解和参加的第一个有关读书、有关阅读的的活动,还未了解或是接触到类似活动。
8、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暂无了解或是参加过类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