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又在某公众号上看见一篇文章,其作者认为“以蜀汉弹丸之地攻打曹魏,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不休养生息,反而要自不量力地北伐呢?”看到这种论调,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我对诸葛亮北伐的看法(如有什么纰漏,欢迎斧正)
蜀汉是否有北伐成功的可能?在我看来,是有可能的。纵“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荆州之地不复蜀汉所有,但在诸葛亮主政后,东和孙吴,不仅没有了东顾之忧,而且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在大家的映象中,北伐似乎是蜀汉一国的狂欢,其实真正的北伐是东吴和蜀汉在相互配合的。不必说在一度北伐时陆逊主持了石亭之战,曹休抱头鼠窜,从而使诸葛亮差点一匡陇西;也不必说五度北伐时孙权三路伐魏,虽无果而终,但也给魏造成了巨大压力;即使是诸葛亮死后,东吴和姜维依旧能在寿春三叛时合力倒魏。
诸葛亮五度北伐,尽管声势浩大,但斩获和损失一直不多,一直是稳扎稳打,不出奇兵,没有听从魏延偷袭子午谷的计策。这体现了一个宰相应有的谨慎,却没有昭示一个名将所需的胆识。因此常被人诟病为“蜀相不敢走子午,魏将偏能袭阴平”。但如果换个角度看,把诸葛亮看做辅助,东吴是主攻,诸葛亮要干的只是牵制曹魏,打乱三辅,东吴就可以兵分三路,一路从荆州直下宛洛、一路径取合肥,一路攻徐州,就赢来隆中对所说的“天下有变”之局了。倘若石亭之战后陆逊能一鼓作气,加入孙十万不瞎指挥……天下尚未可知啊。
另一方面,诸葛亮口口声声光复中原,北复关中,但从拒绝子午谷奇谋和北伐路线来看,他的真正意图是——剑指陇西
六盘山把陇西和关中分为两个地理单元,如果说北伐关中是步险棋,那么吞并陇西就是完全有实操可能性的。在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先让赵云设下疑兵,然后亲自西出陇右,于是陇右五郡中三郡望风而降,倘若马谡在街亭能多抵抗一会儿,那么陇右就有可能为蜀汉所有,那么蜀汉就有了威胁关中的跳板和培养战马的基地(妈妈再也不担心我遇到虎豹骑了(ノ๑`ȏ´๑)ノ︵⌨),然后关中唾手可得,再西出潼关……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综上所述,蜀汉是有北伐成功的可能性的。但仅仅是可能性,还不能支持诸葛亮用举国之力赌上这一局。毕竟战争不是儿戏,我在家开开心心种地tm不香?为啥非要不远万里冒着风险去赌?
这就要涉及到其他原因,甚至是更重要原因了。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中这句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天下十三州,曹魏差不多占据六个半州,蜀汉吃撑了也就一个半州。曹魏443万人口,蜀汉只有90万,是人家五分之一。这个时候你跟人家比种地?不会吧不会吧?你要知道人口和财富没有战乱会指数增长的,和平发展两个地方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割据靠的就是北方的战乱,若是北方能和平发展,那出现百万雄师渡大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打个比方,你家底只有十万,即使你每年翻倍,十年之后还是比不上家底十亿的大佬每年百分之十的收益。
再者,上面两点都是从国家外部看,从国家内部看,北伐同样重要。“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的,蜀汉的立国基础理念,就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蜀汉统治的核心人物,基本是荆州系和东州系,他们心中时时想的是光复故土。若是不北伐,那么理念就没了,队伍的向心力就没了,还不如当初跟刘璋呢。
“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统治阶级转移内部矛盾的方法,往往是对外战争。虽然在诸葛亮治理下,执法公正,依法治国,矛盾暂时隐藏,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无法解决——那就是结构问题。蜀汉三股势力构成倒金字塔结构,后来的荆州集团最上,然后是东州,最后才是土著益州派。这种矛盾一直存在,从公元218到250年,大规模的武装叛乱竟然有九次之多。这就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树立一个靶子,才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土著豪强闭上嘴。
最后,至于北伐加速蜀汉灭亡,我只能那么说:割据巴蜀的国家,不打出去,就一定会给别人打进来,比起来坐着等死,还不如放手一搏,万一成功了呢?(刘邦同学,说的就是你)而且,北伐的蜀汉政权,国祚似乎比其他那些安分的巴蜀政权活得更久(王衍同学和孟昶同学,不要情绪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