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到宦官刘瑾的陷害,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在这穷山恶水的小地方,王阳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认为在龙场这个小地方,也一样能有作为,大事虽然大,但也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到极致了自然成就了大事。
学无止境,精细一生
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才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长城才牢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欲行千里,想成大树,就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除非我们自己给自己设限,否则学习永无止境。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贤,并把学习当作终生的事业。一个人真正用心做学问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充实,还有许多学习的空间。
做学问不要骄傲自满,人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空的容器,继续容纳事物。
从前一名徒弟跟着一位名师学习技艺,几年之后,徒弟觉得自己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门户,因此收拾好行囊,准备和大师辞别。
大师得知后问道:“你确定你已经学成了,不需要再学习了吗?”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自豪地说:“我这里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哦,是吗?”大师随即拿出一只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这只碗装满石头,直到石头在碗中堆出一座小山后,大师问徒弟:“你觉得这只碗装满了吗?”
“满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师于是从屋外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石头的细缝里,然后再问一次:“那么现在呢,满了吗?”
徒弟考虑了一会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满了。”
大师再取了案头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后轻声问:“你觉得它真的满了吗?”
“真的满了。”徒弟回答道。
大师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了桌上的茶壶,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溢出来。
徒弟看到这里,羞愧难当,总算明白了师父的心意,赶紧跪地认错,诚心诚意地请求继续学习。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得知一个道理:学习永无止境。
越是到了高的境界,人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所以要牢牢把握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弥补不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巅峰之上,还可以再创巅峰。
把握现在,不懈追求
王阳明认为,把握现在,从小事做起,认真面对每一件事就是真正的精进。
年少的王阳明经常对着大自然思考人生、领悟哲学,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这都与他的认真、专心分不开,他充分把握了生命中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一刻都不敢放松,不懈地努力和追求,才换来了他的成功。
吕蒙是东汉末年东吴一位非常著名的将领,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努力读书。后来鲁肃经过浔阳,与吕蒙谈话,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已非当初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待,大哥怎么对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啊?”鲁肃大受震动,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了好友。
吕蒙成为文武双全的帅才,也成就了一段学习的佳话。对于学习,只要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用心去学,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阳明认为为学之人最可怕的就是为学的志向不坚定、不真切。对于王阳明来说,他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先人的话。无论自己生活受到了多大的打击,他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志向。
在他心里学问永远没有止境,凡事也没有一个最好的标准,只有坚定志向,不懈追求、不懈努力,坚持就能有所成就。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其父习书法,王羲之曾要求献文只有写完院里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
献之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他勤奋地练了五年,写完了三缸水,自认为书法相当不错,遂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习字拿给父亲过目,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频频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王羲之才现出了较满意的神色,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
小献之又将习字拿去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翻看,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此时方知与父亲的差距,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当他真的用尽十八缸水,其书法果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王献之与其书法与其父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世间之事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有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专心和坚持是成功道路上的一对好伙伴。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也能穿石,相反的,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只会让人止步不前,也得不到进步和发展。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王阳明认为治学要时时刻刻抱着求知的心态,勤奋才能成才,做事也一样要勤奋、细致才能成功。
曾国藩也非常重视“勤”字,他晚年在家训四条中,关于勤劳的阐述最为详备。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只有那些肯付出辛勤劳动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绩。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里很穷,供不起他上学,可他很喜欢看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他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于是他就去帮别人家干活不要报酬,只求让他阅读他家全部书籍,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从壁缝里透过来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这样开始了引光读书。
勤奋的匡衡后来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这种勤备努力不懈追求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的人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所以说,一个人若想成就自己的大事业,他必须做到细心,任何事从小事做起,勤奋求知,细致做事并不懈地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