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一书生
作者:吴子长
2013-04-11 16:37
最早知道李家铭这个名字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文章。有一次我在《淮南日报》四版读到一篇署名李家铭的言论文章,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名字。那时我刚从下面一个企业调到现在的单位不久,正在潘集古沟乡搞社教。一天我从乡下回市里,在公共汽车上偶尔碰到了李家铭,由于坐在一起,又都是回市里,一聊就聊上了,他很快就猜出我的名字。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书法家,我以为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位业余写作者。
后来我们单位经常举办书法展览,每次我都能看到李家铭的名字,这时我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是我市及至全省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写文章只是偶尔为之。我相信,如果李家铭不搞书法,写文章一定也是能够写出名堂的,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悟性又特别好。我一直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悟的结果,觉悟、顿悟,都是一个“悟”字,一个人艺术成就的大小,最终还是悟的结果,悟到了艺术真谛,就能成为艺术大家,如果悟不到艺术真谛,功夫下得再多,最多是个匠人而已。李家铭的乒乓球打得很好,打乒乓球也需要悟性,艺术、体育都是相通的。
我与 家铭先生相识二十多年,但我们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以前偶尔相遇,只是点点头而已,有时交谈几句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没有深交。后来我们搬到一个楼上办公,楼上楼下,接触多了,了解也多了。他依然那么低调,只是埋头干自己的事,从不张扬自己。有一次我到省文联参加安徽中青年理论研究班学习,期间有朋友请吃饭,我顺便把我编的近期杂志带去了几本。这期杂志 的封底上正好印了家铭先生的书法作品。席间,一位在省晚报工作的编辑朋友看到了,说这幅字写得不错,问我能不能帮她求一幅。我从合肥回来后,当即就去找家铭先生,家铭先生很快就给我写好了。朋友收到家铭先生的书法后来电说,她很喜欢。
对于书法我基本上是个外行,对于家铭先生的书法,我除了喜欢之外,实在说不上什么,但认识家铭先生的人都说,李家铭是书法大家,有机会多收藏他几幅字,他的书法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家铭先生从来不把自己当作艺术大家,我找他求字,或别人托我找他求字,他都是有求必应。找他写字,他从来不拖,很快就写了,而且总是说,你看行不行?喜欢不喜欢?如果不喜欢随便丢到什么地方好了。有时找得多了,我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他总说,没事,需要你就讲。近几期,我编辑的《淮南文艺》每期都要他题写篇名,每次我只要把篇名用短信发到他手机上,他只要不出差,他会很快就给我写好的。自从用了家铭先生的篇名书法,看到杂志的人都说,《淮南文艺》比以前更有档次了,更具有文化气息了。
家铭先生虽然是一名副县级领导干部,这个职位在我们这个不大的城市里,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家铭先生从来不以官员自居,他始终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形象,我觉得这种感觉对于他的书法创作一定是有好处的。
(作者系《淮南文艺》执行主编、国家一级作家)
高先生旧书店微信号book197013
书香飘四海 墨宝亦千秋
撰文人:程星琰
李家铭老师,品读李家铭 老师的隶书,那我们先来从其从古说起吧。其隶书我个人认为出自多元化的隶书,不单纯的一种隶书的变化而成的,但总的基调还是偏重于礼器碑等碑风格。笔划线条上又带着张迁等碑的那股刚炼,结体上散而不乱,十足的空灵美。李家铭老师的隶书最突显的地方还是在于一个变字,从隶书的根基出发,结合了行、楷当中挖掘相同元素进行了大融合,最终达成这样变的隶变效果出来。在汉隶当中有众多碑,而其变化当中也往往有很多不一样的风格,而碑帖的结合往往又是考验书家的地方,我想在这一点上李家铭老师做的很到位,结合了其对于传统书法的临习研究,碑帖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很有力的书法研究。
李家铭老师,其行草作品,二王书风,线条上也有特点。还有宋人的一些书法意味。李家铭老师的草书,虽不像传统草书那样见性见情的显然。但作为读者的我还是可以查找到他的草书冲突的核心所在,并且他在草书中使用了几种解决冲突的途径,来表达自己对草书的想象。带动他草书冲突的展开是线的开放与奔流,通过线的开放来带动结字、草法的变化,所以他有些字的草法,在整张作品中常有奇崛的结构,并且他深深的迷恋着这种奔流的线条。他对线条有的娴熟驾驭技术,调度着线条方向的多向性。他的调度贯用的手段是对笔的翻转,也常用字势的倚侧、笔画的倚侧来实现这种冲突。我想这些都是大家所能察觉到的技术手段。而另外看到后面李家铭老师的那些作品当中,也看出了李家铭老师对于其他碑帖的一种研究精神,我想这个也是未来其对于其他字体研究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书法艺术道路上定还会有更宽广空间发展!
高先生旧书店微信号book19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