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十而立”

        我们平时熟知的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出自《论语·为政》。在传播中不知道为什么略去了最重要的一个分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分句没有的话,整句话的意思就全变了。这一整句话本来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第一句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从十五岁开始学习,而是我从十五岁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研究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了。没有这个前提,后面三十而立就变得很一般了。所以三十而立不是现代的人成长的初始里程碑,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人生如果三十岁开始,就太晚啦。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十九岁服母丧期满的孔子就打点行装,去了宋国,他祖先工作生活的国家,开始了他求知求礼的旅途。在宋国孔子完成了弱冠礼之后不久与宋国亓(qi)官氏家族一女子结婚,后返回家乡鲁国。回鲁国第二年,孔子的长子降生,鲁国国君昭公还特地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长子遂名鲤,字伯鱼,以示纪念。

        这时候的孔子,刚过二十,为什么国君昭公就能知道他而且给与他礼遇和重视呢,这只能说明孔子以他的学识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事实尊重,初步实现了“立”的目标。在之后的十年里,孔子涉足官场,一直到他三十岁那年,孔子参与了会见来访的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名臣晏婴,并且在会见时很好的回答了齐景公的问题,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齐景公颇为赞赏。

        孔子见齐景公是其三十而立实现的标志,孔子的“立”,主要是体现在他自身精神境界的建立。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求索、思考,他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他“三十而立”的真正所指。而实现这个阶段性目标的关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没有十五岁时候明确的志向目标,圣人也可能就和众生无异了。

        所以说,如何才算立?要满足两个指标:一是社会的认可,二是自身的境界。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三十”是完成“立”的下限,越早“立”越好。古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也是这个出发点。最近的少年立志的例子是17岁的冬奥冠军苏翊鸣。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努力和奋斗才真正有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苦涩的答案阅读 880评论 2 6
  •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 【成语故事】 孔子30岁时,齐景公访问鲁国。景公问孔子:“秦穆公...
    一竹居阅读 1,189评论 2 16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三十岁...
    只道_寻常阅读 640评论 0 0
  • 大家都是知道,“三十而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的原话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大宋努力阅读 1,038评论 0 2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篇文章中,...
    侠客涂阅读 47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