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已经落幕一段时间,但精致的台词、精良的画面、精湛的演技以及看剧过程中的惊喜、意外,在脑海中良久挥之不去。虽然提前了解过小说《坏小孩》和剧情,亲身体验时还是感到震撼。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在分集深度解析之前,首先对主要人物关系进行如下梳理。
1 张东升(少年宫数学老师)
妻子:徐静
2 朱朝阳(初中一年级学生)
父亲:朱永平(再婚妻子王瑶,育有一女朱晶晶;王瑶弟弟王立)
母亲:周春红(与景区马光才主任交往)
3 严良(朱朝阳小时候的好朋友,从福利院逃出)
父亲:严文斌(年轻时因犯罪入狱,后因吸毒被送进戒毒所,神志不清)
监护人:陈冠声(即将退休的老民警,年轻时抓严文斌入狱)
4 岳普(严良在福利院里的好朋友)
弟弟:欣欣(患病急需30万医治)
5 叶驰敏(朱朝阳的同班同学)
父亲:叶军(警察)
第一集 暑假
第一幕:六峰山顶,张东升从容淡定地推岳父岳母下山的瞬间......
引申思考:杀人是唯一选项吗?
明知杀人罪不可恕,每一个杀人犯却似乎都有不得不杀人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毫无顾忌地夺去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忍,孰不可忍?”杀人这样的事情,一旦做过一次,只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想:大不了再杀一次。事实上,即使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我们无路可走,所有的事情也都有更好的选择。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即使身陷奥斯维辛集中营,依然选择乐观面对,并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开创了意义疗法。不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看不清表象掩盖的实质,常常令人做出后悔终生的决定。看到了极端,就会选择极端,看到了变通,就会选择变通。人生需要时刻警惕“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缺乏能力的人在自己缺乏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二幕:期末考试,朱朝阳拒绝作弊,被同学们奚落、攻击,同时,水杯中被放入了橡皮渣。
引申思考:比社会更复杂的地方,也许是校园?
近几年,校园欺凌现象在日本、韩国,甚至是中国已经变得屡见不鲜,2019年上映的《少年的你》也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度刻画。我们曾一度认为,世界上没有比孩子的心更纯真的角落,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然而,天使的心,似乎也逃不开魔鬼的栖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路慢慢其修远兮。
第三幕:严良从一辆货车上悄悄下来,在服务区营业厅偷了一条毯子,盖在了岳普身上。
引申思考:你看到的真的是真相吗?
你眼中的小偷,也许只是被生活所迫的可怜人。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而且几乎完全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她)的特殊原因,自以为别人“不堪“或“另类”。更有甚者,因为一些完全不触及个人利益的事情,和他人发生冲突,或者戴有色眼镜看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好人。”人间没有真相,你相信的就是真相。生活是最大的道场,愿你我在修行时,能待他人以宽容友善之心,也被他人温柔以待。
第四幕:严良找父亲的朋友张景林借钱,并说,“我爸说,遇到事情就来找您,您一定会帮忙”。张景林先是在犹疑中勉强地拿出两百元钱,听到对方要借30万后立刻变脸,一边说着“我和你爸爸关系这么好,我尽量”,一边迅速报警,美其名曰:“他从福利院跑出来,当然得报警了”。
引申思考:你真的有朋友吗?
有一种说法,有过金钱往来的关系,才能定义为朋友。你和别人借过钱吗?你借给过别人钱吗?结果呢?是在被评估有偿还能力后得到的含有利息的“借贷”,还是用各种借口包裹的拒绝?是对方按照约定归还后的信任骤增,还是连本金都无法收回的恩断义绝?在没有触及利益以前,好像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
第五幕:办公室里,张东升委婉拒绝了同事们的聚餐邀请,解释说要回家陪妻子。同事夸赞他“顾家”。
引申思考:你被自己身上的标签绑架了吗?
标签,从年幼时父母给我们的定义,到成人后陌生人对我们的臆测,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在不经意的“自我表达”中,在“真实地做自己”中,似乎都在被不断地“解读”、“贴标签”、甚至被绝对性地划分到一个类别里。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受到被贴标签的影响,时而善良、专注、热情;时而邪恶、涣散、冷漠。你,究竟是你,还是别人眼中的你?
第六幕:张东升回家后,岳父母及妻子表现出冷淡,他竭力争取。“爸妈什么意见?他们同意吗?---“我说了,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关系。”---“怎么能没有关系呢?我们也得考虑一下爸妈的感受吧?”
引申思考:你的婚姻谁做主?
结婚、离婚、再婚、不婚,这些所谓的人生大事,究竟要不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参考、顺从或是逆反?选择往往不是单次行为,重大选择背后伴随更多的选择,每种选择都有利弊。请教他人、广泛听取意见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避免自己的思维单一化、偏激化,避免认知盲区。在艰难的抉择上遵从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
第七幕:学校家长会,王老师和朱朝阳的妈妈谈话,说到朝阳成绩虽好(考取了第一名),但内向、不合群,请朝阳妈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朝阳妈妈反驳: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需要做的事情。叶驰敏(考取了第二名)的爸爸叶军请教朝阳妈妈如何培养孩子,朝阳妈妈夸奖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同时,妈妈告诉朝阳,无需理会别人说什么,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
引申思考:1 学习只是学生的主业吗?
2 人际关系究竟有多重要?
在校期间的成绩只能证明过去,不能代表将来。离开校门后,我们的主业才真正变成了学习。学力及将学习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人生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时代,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已经习得了成长型思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写道:“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像一张网,将我们与他人连接。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指出,幸福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终其一生,难道不是为了追求幸福?
第八幕:严良带着普普来到朱朝阳家,简述了两人的处境,并要求借宿。朝阳犹豫后还是同意了。第二天,朝阳外出见爸爸时,两人提出要离开,朝阳留两人在家。
引申思考:儿时的小伙伴,还是你心中的模样吗?
你有许久未见的人吗?他也许是你年少时最信任的人,也许是你懵懂时最依赖的人,也许是你孤独时最亲密的存在。有一天,当你们重遇,你会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方吗?当对方身陷困境,你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吗?时光悠远,你们回的到最初吗?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第九幕:朝阳带着成绩单,见到了爸爸,爸爸在朋友面前炫耀。因为朋友说“你儿子的衣服都快被洗白了,还有,那双鞋都旧了,你也不带他出去逛一下买双新鞋吗?”,爸爸带着朝阳去购物。爸爸的再婚妻子王瑶带着女儿朱晶晶与他们会合。挑好新鞋后,女儿撒娇要爸爸买裙子,爸爸要求服务员将旧鞋扔掉,朝阳却保留了旧鞋。爸爸去开车时,晶晶踩脏了朝阳的新鞋却没有道歉,说自己不是故意的。王瑶一边要求晶晶道歉,一边说“人家又不像你,天天有新鞋穿”。
引申思考:再婚,也许你不经意间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随着寿命的延长,价值观的多元化,离婚再婚已成为社会常态。父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但婚姻关系的解体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的解体,父母有义务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再婚家庭,如何引导孩子做到相互尊重,如何让孩子感到被公平地对待,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于子女来说,你的爱,才是他心中唯一的光。
第十幕:朝阳和严良、普普讲述自己和爸爸、王瑶及妹妹之间发生的事情,说自己已经习惯被欺负。严良和普普分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普普说“朝阳哥哥,至少你还有爸爸,我想见到我爸爸都见不着了”,严良说“普普每年都拍几张照片,就是想烧给她爸妈看”。三个人交换了秘密并且拍照留念。第二天清晨,朝阳醒来后看到普普为自己清理被踩脏的新鞋。
引申思考:你能get“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真谛吗?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都有暗地里独自落泪众人前强颜欢笑的无奈。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却发现,原来,对方没有脚。苦苦、变苦、行苦,人生皆苦。未来太远,人生太短,不过是一场渺小个体的见证与体验。常怀感恩之心,方得自在之法。
第十一幕:六峰山顶,张东升问岳父“爸,您看我还有机会吗?”,得到了否定回答。“这一次,别人不给我机会,我只好也不给别人机会了”...... 至此,揭开了第一幕的谜团。
引申思考:人生没有天衣无缝,只有天网恢恢。
第十二幕:六峰山顶,朝阳、严良、普普一起唱歌、拍照、录影。下山时,三人迎来了第一次告别。当朝阳接到妈妈电话得知妈妈暂时无法回家时,兴奋地奔出家寻找严良和普普,三人再见面时会心一笑。
引申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热爱人间?
朝阳、严良、普普的共同点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爱。在几天的相处过程中,三个人相互依赖,开始逐渐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温暖,甚至开始感觉到一种归属,一种寄托。“温暖”,也许是最别样的体验。它能驱散每个人心中的黑暗,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念,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编织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纽带。
尾声:六峰山顶,一台摄录机记录了三个孩子美好的回忆,同时,却也巧合地记录了张东升杀人的瞬间。小孩世界的善良单纯和成人世界的邪恶丑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开篇最大的讽刺,更是人生最大的讽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