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入睡,明天的活动出了些问题,原定的主持人生病挂急诊,最坏的结果就是我这个策划人自己上了。
这个结果不是没想过,只是从出方案到任务分配再到邀约,每一步几乎都完美,甚至不用我思考planB了。
习惯了凡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在事情的开头就把所有可能的走向思考清楚,如果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才开始做。
这么做的好处是结果都不差,坏处是还没开始就已经想炸了脑袋,有一处没想通就睡不着,直到找到了解决方案才肯入睡。所以从表面看,好像我做的每件事结果都还差强人意,实际上是,很多事我没敢做,或者懒得做。因为提前预估了做这件事的时间精力成本,性价比太低的事绝对不做。
举个例子,很多人对我的评价如何,我都知道,只是没有回复。不是我不介意,实际上我在脑海中已经做了预算,从我回复第一条信息开始,这对话可能有的走向。尤其是对一些质疑声,基本不回复。也许是觉得要让对方明白我的用意,需多费口舌,再者,费了口舌之后得到的结果,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
对于这个活动,我自然想过坏的结果,甚至连主持人临时不OK的情况,也想过的。只是有些遗憾,若是按照PlanA,自然有更好的呈现。
心里憋得慌,忍不住在工作群里念叨了几句,说今晚怕是睡不着了。
自然收到了些安慰:没有Shirley 老师解决不了的事情。
快睡吧,明天还有活动呢。
我明明在说,就是因为担心活动所以睡不着。收到的安慰其实也不到点子上。
苦笑两声,一开始也没奢望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不管我向谁倾诉,最后的结果还是我去handle。所以我在群里说那两句,也不过是倾诉了。
然而真正的倾听者很少,我们总是假装自己是合格的倾听者,说“你的心情我很能理解”,“我感同身受”。
我有些怕说“我能理解你”这句话,会让我觉得自己很虚伪。
我明明没有感同身受,却要让对方抛弃自己的情绪,去接受我想让他接受的东西。
我只能说,我能明白你的心情,但我不能感同身受,我只能把我的认知范围内认为最好的方案给你,你多了个选择,但你不一定要选这个。只是每个选择自然有不同的后果,从我的角度给你的选择,自然是有限制的。
我自己做不到,自然也该明白,别人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当别人带着同理心看待我的时候,总心怀感激。
若有人误解我,甚至中伤我,我自然气愤,要如何应对,得看当时是否有精力。如果对方理解了我,终于不误解我,不中伤我,我为此而释然,而欢喜,我必然要拼命自证清白。反之,对方若是一个根本不能理解我语言的人,或者是我判定注定不会有交集的人,便不必理会。
跟不喜欢的人产生了一分钟的误会,还要花一分钟去膈应的话,这一辈子就浪费了一分钟,不划算。
回想起来,我对自己走的每一步都不曾后悔,要重来一遍,必定也是一步不差。只是因为当时的自己,不论眼光格局还是情商,只能做那样的选择。
所以,有人会说我理性得可怕,骨子里其实是个无趣的人。
是,我太无趣了,活在这世上实在是太无趣了。可是也知道因为自己浅薄,限制了自己对于“有趣”的想象力。
毕竟谁也不能理解,一个面无表情的人,走在街上,就因为听了风铃几声响,突然落泪,仿佛想到了伤心事,不过几步的光阴,又突然嘲笑自己,哼着小曲儿蹦跳起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仿佛没有“认识自己”这一科目,更别提如何“接受自己”了。
好些人觉得,有的人用强势的态度或者升高的语调去highlight 观点,是因为自负,其实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说不准呢,也许是这个人骨子里不能接受自己呢,希望用这样突出的方式让别人先接受自己,再说服自己接受自己呢。
有几句话,是可以当耳边风来听的。比如“祝你万事如意”“我能理解你”。不是对它们表示轻蔑,而是,不要过于记挂在心上,切莫当真,若你不顾后果地暴露自己,去考验对方是否能理解你,最后出糗的是你自己。
毕竟每个人,都不相同,每个人都在等别人理解自己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花了大部分的口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有心思去真正倾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