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看到他分析早期经历在人性格形成中的作用,感觉有些地方似曾相识,似乎与弗洛伊德的套路有点相近。于是搜了搜,发现他和弗洛伊德还真的都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弗洛伊德比较强调性心理的影响,阿德勒更多的是强调早期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在人性格塑造中的作用,可能这是他们一个不同的点吧。
但无论是阿德勒也好,弗洛伊德也好,他们都认为早期经历对人的性格形成基本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一些心理分析的,网文里对这个说法也是认可的,甚至派生出了一些所谓原生家庭的概念,似乎原生家庭不好,这个人这一辈子就再也好不了了。
作为我个人对这种论调是有点反感的,原生家庭固然会给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能不能在后天通过人的觉知和努力去扭转甚至改变,我觉得是可以商榷的。毕竟人之所以生之为人,就在于它有自我觉知的能力。而人的整个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肉体的成长,也伴随着心灵的成长和认知的成熟。当人察觉到早期的经历,或者说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的时候,难道不能通过后天的觉知、努力、学习去消除它的影响吗?
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面,我更认可弗兰克尔的说法。也许前几天刚刚看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对他的很多观点印象比较深刻的缘故,今天看阿德勒的书总觉得有点别扭。
希望继续看下去,能够看到更多让自己有收获和思考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