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车迟国,由于孙悟空请八戒到道观混吃大餐,猪八戒才开始改变对悟空的看法。并逐渐有了好感。
这种好感在火焰山达到了最高水平,师兄弟关系才恢复到万寿庄以前,以后的配合所有波折,也还算积极。
真假美猴王是取经的转折点。如来警告孙悟空:和你一样的猴子有四只,我选哪只辅佐唐僧不是选?孙猴子一棒子打死六耳猕猴,表明决心。猪八戒也明白了,自己同样是可以被替换的。所以,师兄弟的配合就更加密切了。
之前,八戒不会主动帮助孙悟空擒魔,而悟空需要八戒帮助的时候,总是拐弯抹角地央求唐僧。孙悟空对唐僧说,“我知道你护短”。可见悟空真的很无奈,降妖擒魔扫除西进障碍是大家的任务,我老孙一个人如果行,也不需要帮手。问题是连最需要到西方的唐僧都不支持他,这取的是哪门子经呢?
先前,悟空找观音菩萨诉苦,菩萨是明白人,知道悟空的委屈。菩萨只对唐僧说“魔障未除,一路还需要悟空”,因为你跟唐僧讲深奥道理无疑对牛谈琴。唐僧也知道他离不开孙悟空,不是感情多深,而是,悟空有用。六七年过去了,在小雷音寺的牢房里唐僧才表达了一丝内疚,被悟空听到了,感动的一塌糊涂,——舍身忘死做了那么大的牺牲,而唐僧一丝内疚就把悟空收买了。可见悟空的感情有多深沉。
唐僧并不是理想的取经人。轮回十次,前九次都在过流沙河时被沙僧吃了。唐僧前九世为什么被沙僧吃?因为他不是理想的取经人。即便是到第十个轮回,唐僧也不懂佛法。对于如来和观音菩萨来说,将就着用吧。并且给他请了孙悟空和沙僧这两个徒弟一路教他。唐僧本来不是一个有“坐性”的人,这是孙悟空的评价。有个铁证,唐僧本是金蝉子转世。金蝉子为什么转世,是因为如来讲经的时候开小差。也就是说,唐僧对佛经本身不感兴趣。即便轮回十世,他还是没有“坐性”。
孩子说,“有时觉得悟空很可怜,一个至真的、追求正义和自由的人被唐僧折磨的太不像悟空了。”我亦有同感。
悟空成功“脱”下了紧箍儿:真假美猴王以后,唐僧就没有念过了。只有他感觉悟空捉弄他的时候才扬言念咒。一是悟空更加聪明了,一是唐僧也开始“通”猴性。什么是猴性?就是明白了悟空是需要尊重的。师父如果总是端起架子,把自己当作地主老爷,那么,悟空是不会诚服的。悟空也明白,师傅虽然迂腐,但他是坚持善良和信仰的。彼此的思想都经历了一番革命,虽然都同情悟空而在情感上倾向他。现实是,悟空还有更好的选择。
取什么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成长起来。不管是孙悟空还是唐僧、猪八戒沙僧。事实上,他们真的成长起来了。唐僧很少说“猴头”,八戒也少说“遭瘟的弼马温”。从火焰山时八戒奋不顾身,到战花皮豹子精时放手一博。那时,八戒痛葬师父,不再分行李,忘了高老庄,你会发现,猪八戒变了,变的不认识了。他越来越信任大师兄,大师兄也没有揭穿他猪尿和泥的事情。沙僧也变了,他不再受八戒约束,不再和二师兄分行李。在抓耗子精时,他说“大师兄,要打要杀由你,但单丝不成线,西路凶险,你还需要我们挑担、喂马,终然我们千般不是,还是要保护师父去西天……”沙僧说“放屁添风”,悟空一听就懂。
事情总是发展的,师徒五人都有向佛为善的信仰。一路历经磨难,再糊涂的团队也能进步。
悟空一路“惹祸”,带来麻烦也给唐僧带来荣誉。麻烦是考验,伸张正义是荣誉是内核。唐僧也在变化,他可以欺骗耗子精叫她“娘子”,在朱紫国孙唐互换身份,唐僧对悟空说,“恁地,我就是做你徒子徒孙亦何妨?”唐僧涂一脸的猪尿泥,和车迟国出来时面对悟空的得意“自专”的无奈简直判若两人。事实上,悟空也在进步,他之前常常对爱哭的师时“别哭,哭就脓包像了”。后来发现,师父是执着的,一心向佛,一心取经,他在擒耗子精时回头看见唐僧头上一片祥云,突发感想“……老孙必得正果”。与其说是对师父的肯定,不如说是对唐僧的品格的肯定。唐僧一改地主、师父的身份,把悟空当益友,当家人。悟空同样为老和尚的执着而感动,那一刻,他升华了。
唐僧对悟空的彻底沦陷是擒犀牛精后,在洞里,面对解救他的八戒沙僧说,“我徒儿悟空怎么没来?”随后天竺的路上,他们谈起了心经,悟空说他能解。八戒说他懂个屁,沙僧说大师兄只会耍棒子。唐僧说,悟空“解的是无言语经,乃是真解”。
事实上,他们离灵山越近,遭遇的社会越黑暗。越黑暗,师徒五人越成功。他们的成功不在于经历八十一难,而是配合默契,自成一体。如果说早期五行相生相克还能把师徒五人凝聚在一起的话,那么在后来的协作中就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对如来是失望的,那两个索要“人事”的尊者恰恰暴露灵山的贪腐:如来连自己窝里都没洗干净,还谈什么极乐世界呢?不仅不干净,我还以为如来会训斥阿难伽叶,没想到,如来竟然支持这种索贿行为。如来认为索贿是理所当然的:“后代儿孙没有钱用”,真是大跌眼镜。不过,师徒五个都成了正果,不在于如来的授予,也不是佛经本身。而是,即便不授予,他们也都得正果。孙悟空佛道儒通吃,因此,他在车迟国说“要敬佛,要敬道,也要养育人才 ,三教合一”。可以说,这就是作者吴承恩的理想社会。悟空这样说就这样做;唐僧坚持目标和清规戒律;八戒沙僧辅佐唐僧十数年算是有始有终。
老和尚不自专,悟空也不执拗,凡事都请示商量,就像沙僧说单丝不成线一样。越接近灵山,唐僧越耐心,恐怕咒语也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