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时候,工作要以后才有,结婚以后才有,孩子以后才有,连死亡都是以后才有。二十几岁的人,除了时间外一无所有。
而时间,是我当时最不想要的东西,我的博客全是大段大段的流水账,什么等待啊迷茫啊,好无聊不知道该干什么之类。
选择拿时间来做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决定做得都蠢。如果再选一遍,我想我大概会做这些事:
做有明确目标的事
二十几岁的我,除了聚餐看电影逛街买买买之外,也琢磨着该干点提升自己的正事。我报驾校,考公务员,因为办公室的财务正在考cpa,他说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个证,考下来找工作跟玩儿似的,于是我也跟着考,买了厚厚的参考书,花钱报了培训班,没过三个月就因为听不懂而放弃了。我研究过各种职称考试,每天混在打折论坛里,跟着大v学习美容健身购物家装……
看上去很勤奋,不打牌不打游戏不看电视,唯一没弄明白的是:学这么多打算干嘛。有好奇心是好的,愿意多尝试也是好的,但“立志”是更重要的事。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才不会把学习搞得和时尚潮流似的,今天才流行,明天就过气了。
做能产生杠杆的事
我也有坚持做了十多年的事,就是翻译。
从读书时开始做,到现在翻译了近20本艺术类书籍,平均一年翻译2本。一本10w字的书,按每天翻译2000字的速度,需要至少2个月,而我英语渣,有时候一晚上都琢磨不出一句话的意思,所以至少需要3个月。
现在搬家的时候,对着满满一箱印有自己名字的书直发愁。印刷出来以后,这些书其实就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如果把那十几年的翻译时间,留出来写自己的东西,不说20本,只要出1本书,收获都会更大一些。所以,同样是花时间,要做生命周期更长的事,做能随着时间慢慢发酵,产生复利的事情。
做看不到即时回报的事
为什么要做翻译呢?一开始的原因很简单,为了挣外快,另外,翻译第一可以锻炼英语,第二可以了解最新资讯,第三也可以打发过于充沛的业余生活。事实上等到工作以后,那点翻译费就很微薄了,但一手交稿一手交钱,回报链很清晰,所以继续在做。当时想的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能挣点护肤品的钱也好。其实,年轻时的劳动力是很便宜的,别人花一点钱就能购买你的大量时间,而你又不懂时间更值钱的道理,不知道等待时间的积累,去做能产生杠杆的事。
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我一直有写作的习惯,但长期停留在写流水账上,日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水平始终是小学生作文。我也一直在看书,睡前抱本书,翻几页才熄灯。等地铁、公交的时候也会掏出kindle翻两页。
到现在整理以前看过的书,才发现阅读一样存在舒适圈,我爱看的无非那么几类,什么游记食谱手工指南,一天看两本,看得很开心,那些会让人看了头痛的书,我是不会去翻的,所以感觉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字,其实一直在原地踏步。
做不贪图便宜的事
大一第一次回家,我以说书人那样的激情澎湃,向我妈描述怎么在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花了整整一下午时间讨价还价,终于以20块钱的价格,顶着店主的大白眼,成功拿下一件风衣的故事!现在那件该死的风衣在哪里?
类似的事情后来重演过无数次,在专柜前以新学到的秘籍和BA磨小样赠品,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就因为听说城那边的花车打3折,比城里打5折还便宜20%。呃,那时的我,真的很有空。
不要急着谈恋爱
二十几岁的时候,想找个人和我分享最好的时光,我想爱,想吃,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这没什么不好,但不要以为找到另一半了,人生大事因此尘埃落定。不是30岁以后才能像范冰冰那样说出“我不用嫁入豪门,我就是豪门”的话,在20岁的时候也要有说出“我不要找什么潜力股,我就是潜力股”的底气。
总之,退回10年,我会做什么呢?做那些20岁时的我不想做的事。
有些决定是反人性的,人对“免费”“促销”“赚钱”“跟风”“享乐”这些事情,就是没什么抵抗力。这些东西就像地心引力,摆脱很难,但要飞起来,就得抗争一下。
我也不确定现在重新做决定,能不能更明智一点。说不定40岁的时候又可以写《再看30岁的我,真蠢》。不过我多少知道了一点做选择的标准,就是想想过10年以后,你现在纠结的事情还重要吗?你还会为了当初买到一件批发市场的衣服而高兴吗?还会因为没赶上一趟末班火车而难过吗?
做一个计划的时候,最好像农夫播撒一粒种子那样,分出播种、培育、结果和收获的时间。种子的收获期不在此时此刻,做很多事情,也不能盯着现在,而要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