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看过我文章的人或许会觉得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因为文章观点清晰,每个观点又有展开叙述的理由,这样形式的文章制造了一种很理性的假象。可是大家不知道是否细想过,我提出的观点值得推敲吗?以及支持观点的理由是否值得信服?
至少我本人是没去细想的,之前写文章只是为了简单的记录,并没有对我的思考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所以,这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你信以为真的观点只是别人随口说说而已。
这就是我想看本书的原因,我希望通过学习批判性思维,可以明确地对一个思想或观点说“ 不”, 同时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回答恰如其分。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找到论题和论点
论题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什么?提高销售税的决定是谁做出的?)
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死刑应该被废除吗?我们必须禁止SUV吗?)
明白对方表达的论题后,找到作者对这个论题提出的观点。
针对描述性论题,作者会列举具体的原因。
针对说明性论题,作者会给出具体的答案,支持/不支持、赞同/不赞同。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步,找到支持观点的理由
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理由在批判性思维中很重要,只有当我们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我们才能判断这个观点的价值。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三步,推敲词语是否意思明确
书中指出,如果一个词语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而广告厂商就常常运用这些词语,比如:
“大家牌” 催眠药:30分钟见效。
这里的“见效”就是一个混淆视听的词语,到底怎么样才算是见效呢?它是指这种催眠药让你昏昏欲睡?还是让你一下子就沉睡过去?还是有其他的意思?
还有一些能激发我们强烈感情反应的术语,诸如“牺牲”和“公平”,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词语来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勾起我们藏在心中的感情。
当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要高度重视起来,千万不要被作者给带偏。
——————
看了这本书的前四章,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这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总以为自己表达的清晰明了,我们也不会对任何一个词语进行认真的推敲,而这就造成彼此的误会了。
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能力太重要了,能辨认出哪些词容易造成误会也太重要了。都要不断打磨和修炼。
共勉吧~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