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隔半年,进入第二次创业性质的工作,从头开始搭建体系,又进入“清醒-怀疑-静心-调整”的循环。
与第一次的无知无畏相比,经过四年的洗礼,结合最近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自我探索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让这一次的“从头再来”有了更多的意义和更积极成熟的心态。
看清“不确定”本是生活常态,创业自带的不确定属性会加深这种“不确定性”,身体和心理上的焦虑和压力因而不可避免。需要随时保持觉察,不可以不计后果透支身体苛待自己。同时,要把过去犯过的错误和教训变成这次的助力,定期复盘,随时调整,保持灵活性。
(二)
前两天觉得自己又陷入低水平勤奋和无效努力时,做了一次非常细致的九月复盘,明确了几点:
1.要尽快创造条件,招助理或外包,让自己能腾出更多时间聚焦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2.发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都是需要高投入的,与公司长远发展相关,也最能深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短期不能带来直接效益,但不可以放弃打磨,慢一点没关系,积累沉淀。
3.单纯听书效果很差,带着问题去听、边听边做笔记,集中主题学习更有效。
4.减少无效社交。
5.当内在不够有力量时,会容易受外界影响和干扰。此时静下心来,处理好情绪,很多答案自然会浮现。
6.不管多忙,不可以忘了生活。
(三)
参加三毛的线下分享会,听她的大姐和好友讲她的故事,时时触动。儿时读她的书,常常是一头扎进去就忘记了时间,对她的经历又感叹又向往,那个时候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行走世界的种子。我想,这个女子能在去世后那么多年仍被那么多代人提起、怀念,除了文笔和传奇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是她纯真、善良、勇敢、通透的特质。
真正可贵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人要带着一份纯真去过生命。
(四)
最近和几位朋友聊天,让我对“理想主义”又重做了一次思考。这个词大概是这些年自己被贴的最多的标签之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做出如此评价的人所持有的评判标准是主流的“钱、权、名、利”,而我当下这个阶段最核心的追求并不在此。另一方面,我确实经常冒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也会听凭内心的声音去做些别人不太理解的事。
这个词本身并无褒贬,只是一个特点。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引领一个人穿越很多世俗的评判和阻碍,去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创造不一样的东西。在另一些情况下,它也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不清客观现实,因而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判断和决定。这两种情况都存在于我身上。
我不愿意给自己贴任何标签,因为人一旦有了一个标签,就会下意识地去趋同这个特质,不管你主观上愿不愿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一个人的自由拓展。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是继续做自己,在写作和内观中去看见自己,在体验和尝试中去拓宽自己,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想法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