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的父亲。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零币。他是守财奴的代表,他是个小气的人。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了解葛朗台这个文学人物形象后,再来聊聊生活中的“葛朗台”。这个话题来源于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我们生活中有不少“葛朗台”。
生活中的“葛朗台”是信奉“金钱万能”的唯钱是求、利欲熏心的人。只是昧着良心去拼命赚钱,他们拥有的确是很多,可又好象什么也没拥有——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
“钱能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能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能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 钱能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 钱能买到珍珠,但买不到美; 钱能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 钱能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钱能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 钱能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钱能买到奢侈品,但买不到文化; 钱能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 钱能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钱能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 钱能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 钱能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钱能买到一切,但买不到快乐。”
丰厚的金钱和富有只是无形的枷锁、它把人的精神与思想囚禁于笼中。金钱、物质的富有,只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知识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是钱买不到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要做生活中的“葛朗台”。
很庆幸老爸从小教育我们,钱是身外之物,不可看得太重,更不可任意挥霍。老爸也用亲身经历影响我们,虽然现社会很多地方需要钱,钱多好办事,可依旧有很多比钱重要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人品等。大四那年老爸得知我不想继续深造后,把预留给我读研的钱加上在亲戚朋友们间借的钱在武汉购了一套房子。虽然是二手的,可那也是爸妈奋斗来的。后来闲聊时老爸给我说,当初找亲戚们借钱大家都非常热情,后来为了及时还上钱,他和我老妈除了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去兼职。给亲戚朋友们还钱时额外加了手续费和利息。我很不解为什么要多给手续费和利息,老爸的回答让我更加惊讶。他说人家为什么要借钱给你,放在银行还有利息,借你都不知道啥时候还。再说有些人因为信任,甚至把备着急用的那部分钱拿出来借给你。难道我还钱给他们就不该加上手续费和利息吗?说实话,当时觉得老爸特别傻。现在想想是我自己太傻。老爸不仅仅在亲朋好友间口碑好,而且特别明事理。
钱乃身外之物,如若过度为了钱而丢失人的本性,试问这不是生活中的“葛朗台”吗?
虽然钱是身外之物,可钱作为生存的必要因素,还是得学会把握度。不做生活中的“葛朗台”,也不意味着大家得对钱保持过度清高的态度。金钱这东西有它可爱的一面,社会进步,人的温饱都少不了它。但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换来的才是可贵的。如果你为了钱,昧着良心去偷、去抢,只会致使你走向罪恶的深渊。过生活每天开门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繁琐却处处需要钱。用我妈经常挂嘴上那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人只挣自己本分钱,不属于自己的千万不能动小心思。”通过自己劳动和能力挣到的钱才是最值得,也是最踏实的。正因为多年来诚实守信,为人淳朴,只挣本分钱,他们的生意,不仅口碑好,还被评为优秀经营户。老爸老妈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他们总是能结合生活中的小事来阐述我们应该懂得的道理,用言行影响我们。相比那种严肃紧张的氛围下说教,或许这样更能让我们理解、接受吧。
许是受他们影响,许是受了十多年的教育,抑或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我一直觉得自食其力,挣本分钱是种很不错的感觉,起码心里踏实。
不做生活中的“葛朗台”首要的是明白一点:脑中有知识,胜过手中有钞票。小时候奶奶就经常给我说,“钱会被人偷走,偷不走的是装在脑袋里的知识。”现在想想那个年代,那个时候的农村妇女能有如此高的境界实属难得呀。
最后希望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活出真实的自我,切记不要做生活中的“葛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