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顿悟了一件事:我们做短视频,其实和开一家线下门店一模一样。
你见过哪家便利店今天开业,明天就客似云来吗?你见过哪家餐馆开业第一天就成百年老店吗?没有。它们都需要每天开门、扫地、备货、迎客、宣传,日复一日地经营。
做短视频,也是如此。它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彩票,而是一项需要长期耕耘的“小生意”。
一、放弃“爆款幻想”,接受“新手现实”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作家的文笔,没有演员的表现力,没有导演的镜头感。指望一条视频就火遍全网,就像指望买一张彩票就实现财富自由——概率低,且心态容易崩。
这种“爆款焦虑”恰恰是我们无法持续更新的元凶。因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动作就越容易变形。
商业思想家吉姆·柯林斯在《飞轮效应》中描述,伟大的公司不是靠一次突发的“革命”成功的,而是像一个巨大的飞轮,一开始推动它非常艰难,但只要你持续地、朝着一个方向使劲,飞轮会一圈一圈地积累动能,最终达到突破点,飞速旋转。
我们的短视频账号,就是这个“飞轮”。你每天的内容,就是在推动它。别指望一出手就让它转得飞快。
二、普通人的唯一“捷径”:用数量换质量,在实践中进化
我们看到的那些一夜爆红的博主,背后几乎都有我们看不到的厚积薄发。
· “张同学”爆火前,在幕后行业沉淀了多年;“董宇辉”出口成章的背后,是常年阅读积累的瞬间喷发。更常见的,是无数中小博主,在拥有第一个10万粉前,已经默默发布了三五百条无人问津的视频。
这对我们普通人的启示是什么?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战中学习。 就像学游泳,看再多教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1. 先保证“每天开门营业”(持续更新):别管今天的内容是不是“完美作品”,先保证它是一篇“完成的作品”。开店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算法和粉丝都会忘记你。
2. 把反馈当成“顾客的评价”(关注数据):点赞、评论、转发,就是市场给你的最真实的反馈。数据好,说明你的“产品”(内容)对路了;数据不好,就微调方向,就像门店根据销量调整货品一样。
3. 形成你的“经营方法论”(总结复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成长了?一个很简单的标准:你能不能清晰地向一个新手讲明白,你的视频该怎么做的? 如果你能讲清楚,说明你已经从感性摸索进入了理性建设的阶段。
三、以“年”为单位,做时间的朋友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它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六周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内容,就是扎深根的过程。
请把你的短视频创作,规划为一场以“年”为单位的马拉松。不要盯着今天跑了多远,要确保自己每天都在跑,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具体该怎么做?
1. 心态归零: 忘记“爆款”,追求“价值”。思考你的内容能为看到的人解决什么疑问、带来什么快乐或启发。
2. 选择赛道: 在你自身能力范围内,选择你真正喜欢和热爱的方向。只有热爱,才能抵消长期耕耘中的枯燥与疲惫。
3. 小步快跑: 专注于创作“当下你能做出的最好内容”,并相信下一次会更好。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就是原来的37倍!
最后,与你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我们不必做那个最快、最猛的创作者,但我们可以选择做那个最持久、最稳定的经营者。当你的“内容门店”天天开门,货真价实,服务周到,口碑(粉丝信任)自然会积累起来。
到那时,属于你的那个“爆款”,不是你“追”来的,而是你持续耕耘路上,自然而然的“收获”。
让我们一起,放下焦虑,开始耕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