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也一直都很努力,可是,明明很努力,却总也没看到有什么成效。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呢?
成甲的《好好学习》告诉我们,为什么越努力,学的知识也越多,可就是进步不大。《好好学习》还告诉了我们如何学,才能学得更好。
成甲认为,人们学习无法提升,是因为掉入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很努力,可实际上一直在原地打转。
什么是技术效率?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在技术效率的模式下,我们遇到的每一个新问题都需要学习新知识。于是就不停地学习新知识,不停地遇到新的问题,又不停地去学习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如此反复,于是就掉入了一个圈套里了。表面看起来很努力,可实际上,我们一直还在原地打转,跑了很久,结果还只是呆在原点。
如果追逐技术效率会落入圈套,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呢?成甲认为,要想跳出老鼠赛道,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
什么是认知效率?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提升认知效率。
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我们要80%的时间在20%的关键问题上,这20%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要掌握的临界知识。
要想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的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与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正是我们所说的“临界知识”。
当我们掌握了临界知识点后,我们就做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了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当我们的认知效率慢慢得到提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新问题都是旧问题换了新装扮。于是很多问题都变成了普遍问题,很多知识运用起来也变得一通百通。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提升认知效率?
成甲老师说,我们一生应该学的三个级别的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成甲老师认为,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花在提升结构能力的通用必修课学习上,因为通用必修课教我们掌握临界知识,教我们认知底层结构和规律。
通用必修课,不限于大学里学的课程,其实很多有着普遍规律的知识,用起来一通百通,也就是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当基础的关键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触发了临界知识的产生,它不是一种状态,也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类起着关键作用的知识面。这个面,涉及到很多领域,运用起来是相通的。
要学好必修课,掌握临界知识,就要了解一些底层的思维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