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书课融合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有人问,书课融合行业,是不是现在风靡大街小巷的读书会?
读书会算是其中一种形态,但是读书会显然不能完全代表“书课融合行业”。
注意,这里探讨的是一个新兴行业,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组织形态。
如今,书课融合赛道的主要参与方有三类:传统读书会、书课产品生产商、跨界玩家。
有点懵是吧?别担心,咱们一个一个的来看。
【传统读书会】
传统读书会,指的是以线下/线上读书为起点,以输出优质书籍的精华为主要形式的读书活动。
传统读书会往往对畅销书进行分享或解读,分享者可能是读书会的创办者,也可能是读书会创办者邀请专业人士来分享,更牛逼的可以直接邀请到书籍作者。
现在,随着各种读书会的风起云涌,为满足用户形形色色的需求,很多读书会已经开始切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都是一个圈层。
所以你会看到,现在的读书会包括多种类型:
专业技能类读书会、家庭教育类读书会、心灵成长类读书会、财经资讯类读书会……
应有尽有,根据读书会创办者对市场洞察的不同,主题形式有所不同。
樊登读书、趁早读书的读书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传统读书会通常是从线下开始,逐渐过渡到线上读书会,再演化则是线上+线下的双剑合璧模式。
毕竟,现在都在说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吧?
延伸阅读:读书会运营的前世今生
【书课产品生产商】
说完了传统模式,我们再来说说新型模式。新型模式即刚才提到的书课产品生产商。
书课产品生产商是以线上业务为起点,以优质书籍为载体,以拓展认知边界、培育学习习惯、营造学习氛围为目标,专业生产各种市场所需的“书课融合产品”的组织。
这类组织往往通过标准化、规模化、质控化的产品管理系统,来确保书课融合产品的品质和产出效率,然后以自产自销或渠道推广的方式,来构造商业闭环。
这类书课产品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听书栏目、共读社群、主题阅读、带领读书、讲书音视频等多种模式。
比如得到和喜马拉雅的听书栏目、十点图书馆的有声书、知乎读书会的解读书目等,就是这种类型。
【跨界玩家】
而跨界玩家,则是通过书课产品的形式,布局成人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方面的相关业务。
通识教育主要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创新及认知、能力及经验等细分类目。
技能培训主要包含IT技能、会计技能、营销技能及管理技能等细分类目。
跨界玩家已经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
他们现阶段的发力点是打磨代表性课程、强化用户关联能力、拓展多元业务形态。
像今日头条专栏、有书专栏、知乎盐选等等都属于这种跨界玩家,把读书变得结构化和系统化,让用户获得多维度的成长空间。
在教育领域,“书”类业务链条的发展和成熟,一方面,聚集并筛选出了一批具备学习习惯、内容付费意愿较强的优质用户群体;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的市场先验反馈,能够精细化调整书课产品的融合形式。
此外,由于以书为核心的产品形态,获取门槛相对较低、生产周期较短、运营玩法较多,因此各学习平台也都相继推出以书为中心的学习栏目,以免错过对书籍情有独钟的学习群体。
基于课程类和“书”类业务的差异化、互补性特质,以二者为核心的多元内容产品的组合玩法,有利于满足用户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学习平台形成多元收入结构。
延伸阅读:想知道读书会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和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吧
书课融合行业的发展阶段(过去)
书课融合行业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我们不如追根溯源的来看一看。
从2012年开始,以财会、IT技能等为核心的垂直在线教育模式出现,以MOOC为代表的初代知识分享网站上线,不少人开始在网站上说书、解读书、分享书。
2014年,以公众号为主阵地的一批新型终身教育服务商涌现,凡是涉及到读书的微信公众号在那个红利期,都很容易脱颖而出,如“书单”“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等。
2016年,政策利好显现,在线技能培训行业快速发展,读书类APP开始集中涌现。以专栏订阅、社群学习等为核心的业态爆发。
2017年,大量资本涌入、各类跨界玩家入局,带动了整个行业发展。
由此开始,共读社群、书籍解读、主题阅读、交换读书、读书沙龙等各种线上线下学习类项目快速发展。
届时,读书会开始形成线上+线下的闭环模式。
2018年, 线上竞争格局初定,2019年,新型线下教育服务形态崛起,头部各方进一步重视线下市场,同时展开多元实体布局。
配合平台的发展规划,内容创业者纷纷采取行动,选择经典畅销书籍,打磨优质课程、联动内容资源、优化分工,以提升书课产品的生产效率,快速形成标准化、可交付、低风险的产品。
延伸阅读:为什么斜杠青年都会做读书会?
对于学习平台来说,大咖驻场(邀请大咖或作者直接站台)的模式主要是造势和引流。
而更容易“批量化生产”的方式,则是“腰部”养成——请“腰部”人才参与内容生产。
为了提升交付效率,就得总结标准化生产的方法论,建立专业的书课人才培育机制,提升优质书课产品的交付效率。
为了塑造品牌信用,平台就得从单一购买走向会员打包,探索基于品牌信用的变现出口,并通过学习资产的积累强化用户归属感。
伴随着市场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用户从轻度到重度、从基础到高阶、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求知需求分化,书课融合产品的划分方式逐步拓展。
——学科化、场景化、主题化、时点化的划分方式成为主流。
书课融合行业的发展环境(现在)
从现阶段来看,书课融合行业发展环境是利好的。
首先,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职场对“通识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
大量20-35岁人群选择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带来了成人教育需求的增长。
据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对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而言,为深造/跳槽做准备是其主要的学习目的,认同率高达68.2%。
其次,扩展视野/更新认知、把闲暇时间利用起来,以及提升基础生活/职业技能也是其重要的学习动机。
目前,经过调研发现,成人对于书课融合产品的付费学习偏好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 与三年前相比,在书课产品方面的单次学习时间拉长。
第二, 更偏好互动式学习。用户的互动式学习偏好度达到57.8%, 包括即时问答、作业反馈、课后讨论等多元互动方式。
第三, 更偏好线上学习。用户的线上学习偏好度达47.3%,此外, 偏好“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的用户比例为34.7%。
第四, 更偏好打包式购买。对于主题阅读书籍/多书解读/多书课产品,用户打包式购买的偏好度达到56.3%。
第五, 更偏好兴趣化算法推荐。用户对按学习兴趣进行推荐的算法偏好达到50.9%,对按知识短板进行推荐的算法偏好也达到20.7%。
也就是说,如果某些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学习水平、学习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书课产品推荐,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度和依赖性会更强。
好的学习平台力争“内外兼修”,建立心理可执行路径、渗透兴趣圈层、深度联结用户、吸引及培育头部讲师、完善课程内容及服务、实现技术创新及数据驱动,持续塑造品牌信用和口碑。
目前,品牌信用是头部平台的核心竞争壁垒,未来,率先完成课程完备性建设的平台将赢得更大的规模化扩张机会。
书课融合行业的增长潜力(未来)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书课融合行业的增长潜力。
增长潜力一:教育场景下的技术改造
新技术不断诞生并持续渗透教育行业,一方面,将为书课融合产品的生产、传播等环节提供工具,另一方面,将促进C端内容获取、 知识结构建立等效率的提升。
典型技术中,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根据用户即时学习情况,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及优先级,让你的每一次学习,都感觉像是螺旋上升一样,只要没有转晕,就能不断升阶。
用户关联技术能够基于用户行为及标签,为其建立相似人群及相似学习偏好关联。
也许你会发现,你和你所暗恋的静香恰好有着相似的学习偏好,于是你们就可以借助学习平台“再续前缘”。
推荐算法技术能够基于用户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情况,为其定制符合学习需求及兴趣的学习计划。
这就意味着,你和隔壁老王即使同一时间在同一个同台学习,时间久了之后,推送给你们俩的书课产品也会不一样。
以上各项技术均会对C端的精细化学习提供助力。
虽然教育场景下的前沿技术创新仍存在难点,部分技术尚处于应用早期,但它们的微小突破将极大促进书课融合行业的持续演进。
延伸阅读:学习分析工具——总有一款适合你
增长潜力二:书课产品内容及服务的完善
一方面,在原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优化、重构的能力,将提升书课融合产品的专业性、实效性、易学性,也将塑造不同产品的差异化。
另一方面,书课融合产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将提升产品的体系化程度,提供互相碰撞的创新性群体学习体验,建立起活跃的、分布式的学习网络。
增长潜力点三:协同作战的价值释放
书课融合产业可以与传统产业、实体零售、各种教育平台协作,产业价值点将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
比如说,平台的主营业务是金融理财产品,你就可以去做《如何投资理财实现财富自由》这类书课融合产品。
比如说,平台的主营业务是服装定制,你就可以去做《女神范儿——形象提升和魅力塑造》这类书课融合产品。
比如说,平台的主营业务是家居软装,你就可以去做《居家风水课,助你招财改运》这类书课融合产品。
比如说,平台的主营业务是茶叶,你就可以去做茶道和茶艺相关的书课融合产品。
……
这是与实体零售的合作。
除此之外,也可以与出版社协作,根据书课产品的市场反馈信息,指导实体书籍出版的印销存,改变出版业生产流程和效能。
还可以和培训机构合作,针对机构B端客户的需求,精准匹配有利于其业务发展的相关书籍,通过在企业内部带领读书会的形式,提升企业员工的软实力。
总之,协同作战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