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成长的地方,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她是一个繁华喧闹的城市,也是一个寂静安稳的城市;她是一个充满成长的朝气与力量的城市,也是一个在消沉中颓废挣扎的城市······所有的尘埃,在这里归于沉静;而所有的沉静,在这里重新沸腾喧哗。
我所成长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做普宁,位于粤东,与汕头相邻,与广州距离四个钟头的车程,跟厦门也距离四个钟头的车程。这个寒假,我把我所成长的地方,叫做PM250。
寒假从广州回来,终于逃脱了广州无处不在的PM2.5——经常因为空气质量差而不敢出去跑步,学校在郊区,宿舍的桌面上几天不收拾就是厚厚的一层灰,偶尔可以呼吸到一口新鲜的空气,雨后可以看到洗刷干净的蓝天,寒潮后可以看到凛冽澄澈空气中闪烁的星星。
但没想到,回到家,从PM2.5的世界坠入了PM250的世界。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像柴静的纪录片中回山西老家用手机拍的那一段,到处都是待售的房地产,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随处可见建筑材料,马路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装满混凝土的车辆来来去去。但是,防尘工作做得不好,所以,黄尘四起。这里的污染,不是PM2.5,而是PM250。有一个初中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回家的相片,相片中的他,只露出口罩后一双无奈的眼睛。自己也只好苦笑。
在这里,经常可以见到蓝天,但蓝天的天数,在逐渐减少。
我仔细端详起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市中心很喧嚣,但远一点的郊区依旧是田园风光。没有北上广CBD簇拥的高楼大厦,但新建的高楼正在划破天空;道路很拥挤,但城市外围的柏油马路正在延伸;贯穿城市的流沙河依旧干涸,但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
它有点像韩寒《他的国》中的亭林镇。
亭林镇是个很小的地方,很迷你——反正就是迷你,不能迷我。所以当地的有为青年都去了大城市里,剩下的皆是阿猫阿狗,不大气,成不了大气候。
这个位于潮汕平原的城市,她的人民朝起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至少与我无争。一如这座城市的名字”普宁“,普通却也安宁。也如韩寒所描述的亭林镇,大部分的有为青年纷纷从这座城市逃往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这座城市用它甘甜的乳汁,含辛茹苦哺育了这些有为青年,但长大后的有为青年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座城市。当然,也不是他们不懂得感恩。从某种理解来说,或许,离开,才是对这座城市的感恩。在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留在一座小城市,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而留下来的人,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或者不如说,是这座安静又喧嚣的城市默默地守护着他们。老大妈早晨买菜晚上跳广场舞,公车上的阿伯大口大口地吐着香烟,办证厅里的女警察和旁边的同事一边聊天一边登记信息,看到办证申请人怀里的小孩哭个不停,便给小孩一颗糖果——孩子立马笑了。还有那些想离开这座城市但还没离开的,或热闹地骑着单车或在公交上给老阿伯让位一路到学校,伏在教室里。
这座城市的本地人想要飞离这座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外地人也没有归属感,简而言之,就是这座城市既不能迷我,也不能迷你。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背起行囊,离开这座城市,离开这个我成长的地方。
但,我还是很喜欢这座城市,很眷念这座城市。即使它小,它丑,也一如既往。
因为,它是我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