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尽管做好挨批的准备,还是想看看到底啥情况,毕竟这段时间我和数学老师操了不少心。先看我任教的科目成绩,语文,排名靠后,跟期中比没啥变化,英语,进步了几个名次,但还在后四分之一(全镇平行班排名),数学,综合,也都在末四分之一。唉!
那本校其他年级怎么样?查查各级各科成绩、镇名次,除四年级语数综合、三年级数学科学、五年级一个班英语一班数学名次比较靠前外,其他大多不尽如意。学校总体积分居全镇后面,距开学所定目标又退了一个名次!不说领导,作为任教老师,我也是长吁短叹。平常周一到周五,早六点钟到教室招呼娃们读书,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忙到十点还结束不了。双休还总是加着班!老师们干劲十足,加班加点,为啥不出成绩?
首先想起同学们的日常听课状态。每次上课前老师提前到教室门口,学生们,很少有看书的,或者准备上课用品,都是在交头接耳,七嘴八舌,需要老师盯着才慌慌张张张张拿出课本练习本之类,反应快的,能跟上老师节奏,站起来算思考,少部分上课精神游离在老师所讲内容之外,连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不知老师问里啥(到这里,有人会质疑老师讲课方式有问题,不会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这种现象,不仅我们这一级存在,其他年级其他班老师也常常吐槽。没办法,只好揪住人,抠出来一点儿是一点儿。低年级,甚至到中年级,这个办法应付考试还行,那到高年级,需要学生主动思考感悟的知识越来越多,灵活运用的能力越来越来强,学生在老师眼皮底下被迫学那一点点,有啥用?不落后才怪呢。
一个班差,那是老师不会教,如果大部分班级都差,那是什么管理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内驱力)呢?
不禁想起平日学校的主要活动,全体学生主席台前集合,任科老师陪同,主席台上领导讲话后,总以各种理由(比如规定时间内没揭发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把花养死了,在校园跑得快等等)拎出一部分学生挨批。学生成绩优中差都有,一边挨板子,一边被数落,不仅被贴上了标签,还说以后娶不上媳妇怎么样。学生当众受了委屈,受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回到教室,有的被老师安慰了一番,正确认识自己不足今后改正,大部分被忽视,回到家也不敢跟家长说——怕再被挨打或数落。
“鞭子响,学问长。”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真有粗心敷衍啥坏习惯,老师偶尔敲打一两下学生心服口服,立即改正,应该没啥问题。可是,对大多数学生,几乎所有问题,以这种方式处理,结果怎样呢?他们恰是6到12岁,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学生见识少,犯了错就当众挨批,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被做思想工作,认识不到自己行为不当,那就不会发自内心去修正。
我个人认为,如果那个主席台每周都能让一部分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上去接受全体师生的表扬,结果会怎样呢?他们只要上去一次,再走到校园里是不是有种“明星”感(被大家接受的喜悦感)?增加他或她处理问题时的信心和勇气?这是不是一个正向良性循环?
在家庭里教育孩子,家长总以夸为主,必要时先夸后提要求,孩子越来越优秀,那在学校里,为何不可?虽是群娃,制度在先,遵守者表扬,不遵守者单个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不也可以吗?
说了学生,再说老师。我们真是一群“打不死的小强”。不管人家领导咋说,咋羞辱,多么无能,走近教室前,我们总是调整好情绪,该咋上课上课,该咋批改作业咋批改,没有因为外界评价对工作有懈怠情绪。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良心,每一届娃不能因为我们内心有点小。情绪就少操点心。
作为任课老师,我们想为班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好的班风,可学生随时受领导管理,我们自己都站不住脚。
另外,一期甚至一年到底,学生也不怎么参与活动,整天被关在教室里,心想是多挤出时间学习,实际上时间用了不少,效果没出来,事倍功半。
现在情况是老师忙忙碌碌,学生疲于应付,成绩却每况愈下。
当然,我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反思,针对各种问题,我,应该做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活动开展,我们班级满可以独立去做;若学生当众受了批评,我应该第一时间做孩子思想工作,对他正面管教;每周班级例会,我可以把讲台当主席台,秀秀学生的好行为好习惯,表扬一周来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班级制定班规,以小组形式互帮互助,激发学生积极性;当然,我本人,更应该好好琢磨一些学生管理的措施,积极向书本、其他老师请教。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具体业务上,研读教材,精研教法,让课堂活泼生动有趣,抓住娃们的心,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提高学生成绩为最终目标。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反思越准,措施越得力,成长越快。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我离老还有一大截,站在这个岗位,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尽心尽力,不辜负领导、家长、亲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