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在近两周内,天天加班到深夜,机械地打合同,尤其在她炒了套房小赚一笔后,对人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为什么要工作?
她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最终把坚持工作归结为职业责任感,手头上的活,你不干,别人就得帮你摊。
的确,在这个现实版《北京折叠》的现如今,资本回报率已经远高于劳动回报率。事物确实有其操作方法,若是乖乖做什么公司职员,一百年也别想这么顺当。如果觉得工作单是为了挣钱,确实会很容易产生焦虑。但工作还有很多附带意义,比如勤奋、效率、参与度以及如闺蜜所言的社会责任。
长期不工作的人,可能很难早起,很难与他人协作,很难有主动给自己充电的意识。就像在德国,穷人可以向政府免费申请45平米住房,社会福利完善到你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什么都不缺。所以德国穷人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没钱,而是活得没有希望。
“生活”这个词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一个是包含一切人类生活和关系的活动,另一个是私人日常生活。我们总在应对广阔世界疲惫不堪后,渴望逃离到自己的小生活中。善于交际并不代表喜欢交际,所以我们需要切换不同的模式。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里,二十三年后岛本再次见到初君。
岛本说:“直言相告吧,我生来至今还一次也没工作过。”
“一次也没?”
“一次也没,既没打过工,又没就过业,没有体验过冠以劳动二字的东西,所以现在你讲的这些听得我非常羡慕。那种思考事物的方式我一次也没试过,我只知道一个人看书。我所思考的,总的来说只是花钱。”
“思考钱的花法说不定更为可取啊。一思考钱的赚法,许多东西就要慢慢磨损掉—一点一滴地、不知不觉之间。”
“可你不知道,不知道什么也不创造是多么空虚。”
岛本这番话今天听起来极为欠揍,但细想,也是一点儿错都没有。
我们都很努力的想要好好生活,要烘焙烹饪,养花种草,遛狗逗猫。要看书听歌,跑步健身,练字品茶。但所有这些,只有在工作之余,才会显得特别美好。
离开很简单,但是然后呢。觉得终于可以静心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了,但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吗,早上起晚早饭就不吃了,不出门可能就不洗头了。你以为不工作之后的那种美好,喝茶养花烘焙或者旅行,如果不能创造出什么,其本质都是十分刻板无聊的。一旦丧失与大生活的交流,沉浸在自己小生活的假象中,人会变得无聊乏味。
很难想象一个对自身创造力怀有期待,对未来人生抱有欲望的人,真的可以全身而退的进入小生活。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研究发现,净资产1500万以上的人中,有60%的人,不管多老,都会一直工作;以及华尔街统计,年薪400万以上的人,每天基本睡4小时。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主要是我也确实不太相信他们真的只睡四小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会找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点,甚至会创造和引领别人的生活。
比起一味地抱怨工作阻挡自己享受生活,把工作以外的时间有效地用于自己,以寻找相应地人生乐趣,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假期因为早晚会结束所以才珍贵,而快乐恰恰源于对痛苦本身的克服。
(今晚练字 墨倒多了就要用完 总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倒回去 撒到新买的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