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他把宋代的一位官员的尸首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三百”。太祖管的还真够宽的,明朝与宋朝之间已经隔了一个朝代,何以又劳师动众,对已经做古百年以上的古人兴师问罪呢?
(蒲寿庚蜡像)
这位官员不是别人,正是颇具争议的人物蒲寿庚。蒲寿庚曾是泉州市舶司提举、同时也是泉州首屈一指的富豪。蒲寿庚本是色目商人后裔。色目也即使我们今天所称的阿拉伯人。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是一位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的商人,后带领家人从广州徙居泉州,先任安溪县主簿,后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蒲开宗去世后,子承父业,蒲寿庚继续从事香料贸易,后经苦心经营,家族生意又得以振兴并逐渐走向鼎盛。他的家族也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甚至拥有自己的船队。南宋词人刘克庄曾经把惊叹于蒲氏家族财富,将其比作春秋末期的陶朱公。
(元灭南宋示意图)
当然,巨大的财富不足以成为一国之君鞭尸泄愤的理由。蒲寿庚为后世所诟病与对待南渡泉州的赵宋宗室子弟有关行为有关。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南宋5岁的皇帝恭宗被俘。南宋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端宗、幼主两个幼小的皇帝,成立小朝廷,以期延续宋室香火。南宋皇族逃到泉州时,“欲作都泉州”。在这里的赵宋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但蒲寿庚却关闭城门不接纳,致使这一干人无法进入城内,只好待在东海法石寺。当时,张世杰向蒲借船被拒,张强征蒲寿庚的商船,并采用暴力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一气之下,蒲寿庚把怒气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子身上,“乃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并且追杀皇帝端宗和末帝,导致二位皇帝进一步南逃。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宋高宗建炎三年,赵宋宗室子弟300余人在迁至泉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及至宋末,宗室成员已达到3000多人。蒲寿庚到底杀了多少人,是三千还是五千,乃至数万人,一直存在争议。也有人说他他杀了宗子、士大夫以及淮兵,但无论多少,蒲寿庚杀了南外宗室及在泉州的士大夫与淮军是毫无疑问的。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蒲寿庚也是早有贰心,私下密通元军,至于后来来一场血腥的大屠杀,确实有违君臣伦理,为世人所不齿。
如果说蒲寿庚曾帮元朝统一中国,朱元璋籍此加以报复,这并不能完全说的通。帮助元军统一的人太多了,又何差蒲寿庚一人。其实,明初“太祖起义,纯基于种族革命,藉以号召天下”,骨子里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当权者做起来难免就会有偏颇。在此背景下,“隔代迫害”也由此产生。当然,受影响的不止蒲寿庚不止一人,他的后人被指为余孽,全部充军禁锢,并被要求不得读书,不得入仕途。自此以后,泉州的蒲姓受到压制,迁往各地的蒲姓纷纷改姓卜、杨、吴等。
(繁华的泉州港)
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蒲寿庚对泉州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尽管他有违君臣伦理的做法为后人所不齿,但客观上确实使得泉州港免遭战火,也为泉州港在元代成为世界最大的商港奠定了基础。入元,蒲寿庚为福建行省左丞,积极地为元廷发展对外关系,尽力争取海外诸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无形中进一步推动开发泉州港,泉州港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也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