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终于迎来了最后的结尾,也应该是这个阶段最后分享的一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聊聊人类的未来…
先了解下“人”…
我们想要讨论人类的未来,第一步一定要先了解下我们讨论的主题——智人。在说今天的重点之前,先吐槽一下我们的科学家。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算起,智人对于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研究远远大于对自身的研究,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队宇宙的了解比对我们自己的了解都多。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解剖学的发展,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充足的了解,但是对于DNA,对于人类的“心理机制”,我们虽然比之前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
吐槽到此结束,下面说说人类的“自我”: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叙事自我的概念,很像加扎尼加所说的左脑翻译人员,永远忙着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个故事,并为未来制订计划。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这两种自我体验就决定了人文主义中一个不可能避开的问题,究竟哪种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体验呢?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作者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算法”。不确定作者从哪里得到的概念(因为我没有好好读注释,也不记得第一次出现这个概念是在哪里了),生物的体验其实就是各种激素电流组成的算法。如果生物的各种体验最后都可以归结为算法。那么智人的未来就会变得很危险。
智人的危机
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永远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无意识的算法永远都赶不上,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对于这种空想,目前的科学反馈可以简单概括为三项原则:
- 生物是算法
- 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
- 没有理由相信废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计算法能做的事。
如果生物是种算法这个前提成立,那么随着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有一种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人类能实现的算法,而且,这种无机算法追赶有机算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以前,人们用来嘲笑计算机能力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识别能力,人类很小的孩子就具有的识别能力,是超级计算机都不具备的。但是现在,机器识别的能力已经赶上了人类,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喜欢《最强大脑》的观众(不是蹭热度啊)都应该只是之前有一期比赛,比的就是水哥和小度的识别能力,谁更强。在水哥要求增加难度后,小度完胜。
另外,在被视为人类智力游戏最后净土的围棋项目中,人工智能已经完胜了人类选手。这充分说明人工智能越来越快速的在追赶人类的能力。
未来怎么样呢?
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应该做点什么呢?未来会是怎么样呢?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