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楊程的學術論文《丑角、看客和孤獨者的悲喜劇》,該論文以魯迅和穆時英筆下的文學形象為討論重點。
楊程提出魯迅先生和穆時英筆下丑角的區別,重點分析了魯迅先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國民的丑角心理,从宏觀角度切入。而穆時英則是从局中人的微觀角度塑造丑角形象,其中也不乏代入自己個性化特徵的描寫。魯迅筆下的丑角是非自覺的,是外界定義的小丑形象。而穆時英筆下的丑角卻是自覺的,且有意識的。
魯迅先生批判了國民性心理,即看客心理。从幻燈片事件,魯迅先生就捕捉到了深刻在中國人身上的看客心理并對其進行深刻的批判。看客心理与精神上的缺陷密切相關,身體上的羸弱遠比不上精神上的缺憾。或許該説,看客心理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了,時至今日,這種心理還是隨處可見的。
孤獨者形象以魯迅筆下的魏連殳為代表,孤獨者有自己的堅守,卻難以被時代所接納,於是自我改變,做著自己最鄙視的行為,以此來嘲諷、反抗社會。這樣的自棄、自戕,確實是自我毀滅的行為,但也是身處那個時代,精神尋求平衡的一种無奈之舉。
為了期末考試,去背誦了新感覺派的創作特色。“以快速的節奏、跳躍的結構表現大都市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情形和病態。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形式、手法、技巧花樣翻新,將主觀感覺、印象滲透於客觀描寫中。長於挖掘与表現潛意識、隱意識、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結合新感覺派和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我想可以進一步去瞭解魯迅先生和新感覺派的論爭了。
讀魯迅的作品,越往深讀,越發覺他靈魂的偉大。精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你會發現文章深刻的思想,“中國現代文學之父”的稱譽實至名歸。
多讀一些魯迅先生的作品,讓自己的思想不只是停留在最表層。看人看事,不該浮與表面,應該往深處讀,越往深處,你會發現,看到的、體悟到的會遠超事件帶給你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