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作者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凯文·鲁斯。
在美国有一家公司,它的名字翻译过来叫“随处自动化”,为了方便,后面我就取它英文的首字母,称呼它为AA公司,这个AA公司就专门做那些软件机器人,注意,不是实物机器人啊,这些软件机器人由字节和像素组成,是被编程用来代替人类员工的。
这个作者有一次就受AA公司CEO的邀请,去参观了他们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公司总部。这家公司有4间会议室给作者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会议室是为纪念不同时期的工业革命而设计的。
第一间会议室名为“1760”,其装饰是对首次工业革命的致敬,墙上挂着一套机械齿轮。
第二间会议室被命名为“1840”,天花板上悬挂着爱迪生改进的白炽灯,以纪念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间会议室叫“1969”,墙上贴着20世纪中叶风格的壁纸,挂着一只迪斯科灯,这代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20世纪的创新浪潮,包括微型芯片、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等技术。
最后一间会议室完全用白色装饰,它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由自动化领域的加速创新和人工智能来定义的。
这间会议室墙上白板的装饰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它改变我们生活的潜力仍在展现。
这家公司的CEO特别自信,就给作者说他们AA公司做的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些单任务算法,而是一群“可下载的数字员工”,可以取代所有人的工作。他还举例说明了公司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雇用”的数字员工:数字出纳、数字工资管理员、数字税务审计员。
听到这儿,有的人可能就会特别焦虑,觉得随着这些机器人的不断升级,最终可能会让很多人被迫失业,就算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它也会带来新的危害,比如令人毛骨悚然的监控、失控的自动驾驶汽车、令人大脑愚钝的社交媒体应用等,这些都是弊大于利的。
但也有很多人,他们却非常乐观,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件好事,这些乐观主义者有四大主张:
主张一:“我们以前遇到过这种情况,结果很好。”
他们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确实摧毁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它总是能创造出新的工作来取代旧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你不要光看着技术的发展淘汰了多少工作,你还要看看它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以及使全新的消费品变得更便宜、更容易获得。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啊,比如说电灯将点灯人淘汰了,但它们创造了人们需要生产、销售和维修的一整套新型电气化工具。家庭制冷让卖冰人消失了,但它为杂货店、餐馆和农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果按照乐观主义者的说法,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好伟大啊,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把视线对准那些上班族就会发现,不是这样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让很多人找到了工作,他们成为了工人,他们经常在拥挤不堪且不卫生的工厂中忍受残酷的条件,并经常忍受长时间的工作和可怕的剥削,可是工资缺少的可怜,当时工厂甚至还招童工,当工作达不到老板的标准时,他们甚至还会受到虐待。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出现了劳动保护,倒是没有出现这些问题了,可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镀金时代,这是19世纪末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其特征是惊人的腐败、血腥的劳资冲突、令人痛苦的种族不公正和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生产率提升,但同时也促进了一种新的全天候工作文化的发展,给白领的工作带来了新的焦虑源,并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倦怠和与工作相关的压力。这个我们应该深有感触吧,我们现在生活和工作还分得开吗?
你有没有发现,技术变革通常改善的是精英阶层和资本所有者的境况,但工人并不一定总是能立刻享受到这种好处。
还有,自动化确实增加了很多新工作,可问题是新创造的工作机会通常是很多员工无法胜任的高技能工作,对那些因为自动化丢失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工作他们未必干得了。
主张二:“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好,无聊的工作由它来做。”
乐观主义者说,技术通常不会取代工人。相反,它会改善他们的工作,将他们从重复的、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工作。这种例子也很多啊,比如,医生使用电子病历来做大部分日常记录,以便他们可以专注于跟病人沟通;律师的法律研究软件使得他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与客户互动;另外,建筑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他们节省了大量单调的绘图时间。你看,这不就说明人工智能会让更多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消失,使得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吗?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自动化降低了工作对体力的要求,让很多蓝领工作被机器接管了,我们的工作确实比之前更安全,更轻松,可是我们在工作中真的比以前更快乐了吗?并没有,你反而会发现,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抑郁、焦虑的人反倒比以前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自动化除了让繁重的体力劳动消失之外,还会剥夺工作者在工作中实际享受到的有趣、有益的部分。
20世纪30年代,随着第一拨工厂开始安装电力设施,很多工人希望它能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电灯接通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生活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不再交流互动。电气机器已经把曾经充满活力的协作工作变成了例行的、按下按钮的苦差事。这就使得工厂内部的人际接触(自由传播的谣言、笑话和友情)变得更加困难。以前经常出现工作间歇,人们很容易进行社交,但现在经理们不断改进机器,加快了工作节奏。这种转变现在也发生在白领工作场所,因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让公司有可能挤掉所有的低效工作和停机时间,而这些情况曾经给员工们一个喘息和相互交谈的机会。而且,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也创造了一些全新的无聊、重复的工作类别,Facebook、Twitter(推特)和YouTube等社交网络依赖于大量低薪的承包商,他们的工作是整天筛选那些令人反感的内容,决定哪些帖子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删除。像Alexa这样的人工智能助手得到了“数据注释者”的帮助,这些人会收听用户对话的录音,并通过标记数据、纠正错误以及训练人工智能理解口音和异常请求,帮助系统逐步改进。在中国,“数据标注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满足用户对员工的大量需求,员工们整天做着普通的文书工作,例如标注图像和音频片段,这些工作使人工智能成为可能。据报道,这些员工每小时的收入只有10元。
主张三:“人与人工智能将会协作,而不是竞争。”
乐观主义者还认为,当今的大部分人工智能是为了与人协作而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取代人,我们应该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视为协作的机会,而不是竞争的威胁。
比如说在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输给了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深蓝”电脑程序,这就让他意识到,如果人类棋手与计算机协作,结果会更好。于是,他开始推广“自由式象棋”,在这种游戏中,每个玩家都可以向计算机程序咨询,并将机器的见解与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卡斯帕罗夫觉得当这些人机组合团队与单独的计算机对抗时,前者将势不可当。所以乐观主义者就觉得其他领域也可以啊,医生在诊断疾病之前会咨询机器学习模型,法官会使用累犯算法为他们的判决提供依据,新闻记者会对机器生成的初稿进行人工完善。你看,人与人工智能共同努力,确实很有可能会取得比任何一方单独工作更大、更高的成就啊。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可能严重低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事实上,在一项又一项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达到一定的性能阈值后,人工智能的表现不仅会优于人类,而且会优于人机组合团队。至于加里·卡斯帕罗夫的那个例子其实已经过时了,曾经确实人机结合会优于单独的计算机,可是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4年领导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人机组合团队可能曾经比国际象棋人工智能更具优势,但这种差异没有持续到现在。换句话说,在这些我们经常听到的人机合作关系中,我们人类经常是沉重的累赘。
主张四:“人工智能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在未来,我们将会创造出我们今天甚至无法想象的新工作。”
就在几十年前,还没有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公司出现了,于是不就创造出了YouTube内容创作者、搜索引擎优化专家、专业电子竞技选手这些职业吗?
咨询公司埃森哲在2018年调查了1000家大公司,发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分为三类,即“培训者”(trainers)、“解释者”(explainers)和“维持者”(sustainers)。这些人要做的是引导和监督机器,向其他人解释算法做出的决策,并完成将人工智能集成到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的烦琐工作。埃森哲的竞争对手高知特公司(Cognizant)还发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它认为很快会问世的几十种工作岗位,包括“个人数据经纪人”、“增强现实旅程构建者”和“青少年网络犯罪康复顾问”等。当然,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工作是否足够替代那些因自动化而消失的工作,以及旧工作的消失和新工作的出现之间是否会有很长的时间差距?
这些问题我们很难回答,不是吗?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还记得这本书的书名吗?《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没错,针对我们的现状,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九大生存法则,从下期节目开始,我将为你一一介绍,下期见!
本期书单:
《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凯文·鲁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