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刚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心理学效应的效果,这个心理学效应叫缄默效应。
缄默效应是指滥用强迫手段只会招致沉默。
缄默效应中的强迫手段,不单是指行动上的强迫行为,还包括言语上、精神上的强迫行为。
而这里的强迫行为,不单是指强制手段,还包括言语、态度上的轻视、无视,甚至是冷暴力等,会让当事人觉得被打压的行为。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妻子积极主动的跟丈夫反馈她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婆媳问题、公媳问题、和亲戚之间的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希望丈夫能给出意见和建议,并出面解决。
这原本是比较好的现象,因为妻子没有选择激烈的手段去处理这些问题,而是希望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解决。
然而如果这个丈夫对妻子提出的问题,表现出非常不耐烦的态度,认为妻子小题大做、没事找事,甚至认为妻子的反馈是在制造家庭争端,挑起家庭矛盾,不止不去正视这些问题,反而在态度上冷淡处理,言语上带着责备和讥讽的语气,甚至有的丈夫会采用暴力手段对待妻子,以此来维持所谓的家庭和谐。
长此以往,多次反馈无效的妻子,一般都会选择沉默,因为她会发现,沉默才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惹不起还躲不起么,在妻子沉默以后,丈夫没有再听到妻子的反馈了,家庭好像真的变得和谐起来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家庭的问题还在那里,并不会随着妻子的沉默消失,它们会在一片寂静中悄悄的累积,越积越多,最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比如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没有给员工设置反馈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反而对员工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置若罔闻,甚至打压那些通过正常渠道合理表达自己诉求的员工,让这些走正道给公司提意见的员工利益受损,那员工会开始保持缄默,因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员工会这样想,犯不着冒着自己利益受损的风险去说真话。
久而久之,员工要么保持沉默,要么专门挑好话来说。
员工这样的缄默,表面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片其乐融融的局面,但企业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答案很明显,企业的问题还是在那里,只不过没有人提出来了而已。
这样的缄默,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问题持续积累,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最后往往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比如在社会上,如果主流媒体对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视为不见,刻意不去报道问题面,而是只报道那些阳光事件,那也会让这些问题淹没在信息流中。
现在的信息传播,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各类媒体引导的,如果各类媒体都对已存在的社会问题保持缄默,那很可能让这些不正之风肆意发展。
如果这些不正之风已成气候,才想着去扭转和纠正,那时就已经晚了,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将难以预估。
以上用较大篇幅列举了几个例子,因为我认为对于缄默效应,还是通过举实例的方式才能诠释到更加到位。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事例举一反三,或者也可以对缄默效应延伸出更多的理解。
由以上事例也可以看出,对于缄默效应,如果选择缄默的群体能力越大,那造成的影响就会越深远。
我们每个人都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不是有有句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戏”么,我们有时候也分不清戏里戏外。
而不管我们扮演的是父母、职员还是社会民众的角色,我们都要留意一个问题,那就是简单粗暴的强制手段,看上去貌似是最简便快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强制手段打压下出现的缄默效应其实是非常有害而且可怕的。
学习了缄默效应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温和委婉的处理方法能取得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比强制手段能获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毕竟人类都是有逆反心理的,没有人喜欢被打压的感觉,人们之所以选择沉默,保持缄默,并非TA们真的认同,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屈服而已。
以德服人,攻心为上,以柔克刚,方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此为上上策。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