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入门》第三章:心理结构(之一)1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获得的心理图像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先复习一下我们前面两章讨论了什么?
第一章我们讨论了两个理论假设:1,因果论。2,潜意识决定论。
第二章我们讨论了内驱力。
内驱力是心理能量,驱动有机体去活动以至获得满足为止的能量。
内驱力分两种: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两者投注的能量分别是:力比多和攻击能量。
内驱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一个对象转到另外一个对象:口欲,肛欲期,性器官期。
心理能量(力比多和攻击能量)在发育过程中如果停滞,叫做固着。
如果返回那些固着的点,叫退行。
自体满足叫自我情欲。
到目前为止,精神分析理论的特点就是想我们描绘了一幅运动着的,动态的心理图像。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心理结构。
传统心理结构是这样的:
看的出来,结构是按照功能划分的。知觉系统是输入,记忆与联想是处理,运动是输出。
佛洛依德认为的结构是这样的:
意识是自己知道的思想。
前意识是自己努力就能知道的思想。
潜意识是自己不知道的却存在的自己的思想。
意识和前意识是前人的积累,佛洛依德的贡献在于潜意识。
后来一段时期,潜意识被称作深层心理学。主要是被表述为被某一心理力排斥与意识之外的心理内容与过程的心理学。但是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不想预期的那样有规律。认为除了被排斥到意识之外这一标准外,还有其他标准。
(研究过程略过,直接说成果)
1923年佛洛依德就心理系统提出新的结构假设。
按照功能相关划分了三个组:“自我”,“本我”。“超我”。(1923年,记住这个时间点)
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
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组成,
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
接下来讨论的是:这三个我是怎么来的?
本我是与身俱来的。自我和超我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研究过程复杂。直接略过。)
直接看结果:
弗洛伊德的研究使他认识到,超我的分化并不是在5或6岁才开始的,也可能不是在几年以后才牢固地确立,超我的分化可能要到10或11岁才开始。另一方面,自我的分化开始于生命的头6或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
到这里,本章的内容就结束了。
为表示作者的严谨,附录一段文字大家参考:
在下面讨论自我的分化与发展时,读者要记住一点,即在一本书中,必须依次逐个地介绍和讨论这些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是相互影响的。为了得到自我发展比较全面的图像,我们必须熟知它的所有情况,不能在一个时间里只介绍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我们应该同时讨论所有的情况,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读者就应该在阅读某一方面的同时,认真考虑其他所有的方面,除非读者先前就很熟悉下面讨论的材料。这就是说,读者至少要读两次以上。只有反复地阅读,读者才能较清楚地理解自我分化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