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蜀国的头儿,他脑袋一拍,出了一个规定。
你是刘备的属下,发现这个规定根本就是错的。
当然,你不会直接对头儿说,你这个规定是错的。否则,下场如何,你肯定知道。
简雍,是刘备的属下。他说了两句话,就让刘备哈哈大笑,接着修改了错误的规定。
这哥们为什么这么牛?
一、哥们儿原姓耿
简雍,很有传奇色彩。
他是三国时涿郡人。涿郡,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
据说,他原来姓耿,因当时人们把“耿”说成“简”,这哥们儿就把姓改为简。
幸亏当时户籍管理不严,不用办身份证,不然,还得跑派出所改姓。自然,少不得提供一堆材料,解释为什么要改姓。
简雍并非无名之辈。他最大的功绩是刘备围困成都时,他进城劝说益州(今四川成都)时任头儿刘璋投降。也因此大功,简雍官拜昭德将军。
至于简雍的生卒年月,史书没有记载。在《三国志》的《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中,只是说他字宪和,没有提出生年月。对于他的事迹,也只记了寥寥几笔。
在历史的洪流中,简雍还能留下名字和事迹,绝大多数人,就默默无闻地湮没了,连一个涟漪都没有留下。
想一想,地球上大概有1150亿人存在过,古今中外,史书留名的能有几人?
二、让头儿笑,让错误消
刘备占领益州后,有一年天干地旱,粮食短缺。
刘备下达了严厉的禁酒令,谁敢私自酿酒就判刑。
为什么要禁酒?
因为酿酒需要很多粮食。有说三斤粮食一斤酒的,也有说五斤粮食一斤酒的。总之,粮食拿去酿酒了,能在市面流通的粮食就少了。人不喝酒可以,但不吃粮食不行。所以要禁酒。
禁酒令,一开始是不得酿酒。
因为益州较富,粮食吃不完,往往会用来酿酒。酿的酒,一则自己喝,二来还能卖出去换点零花钱。所以,益州很多家庭都有酿酒器具。
上有规定,下有对策。一些人为了谋生或者谋利,偷偷酿酒卖。
刘备一看禁酒令效果不大,就加码了,慢慢地变成了家里有酿酒的器具也不行。一律按私自酿酒处理,照样要罚款、判刑。
规定扩大化的后果,就是株连一大堆,进而怨声载道,甚至埋下大规模冲突的种子。
简雍决定改变这一切。
一天,他和刘备在街上走。有官差查获老百姓的酿酒器具,正准备处罚。
简雍看到路上有一男一女在走路,就对刘备说,这对男女作风有问题,准备做非法勾当。
刘备很好奇,问简雍怎么知道。
简雍说,这男的裤裆里有干非法勾当的工具啊,这跟家里有酿酒器具就会酿酒的性质,一模一样。
刘备听了,哈哈大笑。回头就把家里有酿酒器具视同非法酿酒的法令取消了。
三、这样提意见,不怕被砍头
头儿也是人,也会决策失误。很多属下看不下去,希望帮头儿改正错误。但又担心,提意见的姿势不对,酿成不良后果。
像简雍这样巧提意见,使得错误的规定得以改正,皆大欢喜的故事,比较少。所以,史书专门予以记载。
其实,我们细看一下,发现简雍提意见之所以成功,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首先,你得是自己人。
简雍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之后一直跟着刘备。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简雍也服务左右,并担任左将军从事中郎。后来,刘备围攻益州,简雍进城把益州时任头儿劝降。这是大功臣。
《三国志》说,简雍“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適”。大意是,简雍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即使与刘备同坐,也盘腿而坐,不尊重刘备的威仪。
这说明什么?说明简雍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是铁铁的自己人。
自己人提意见,头儿会认为,你是为了团队着想。
提意见的如果不是自己人,头儿会认为这是敌手在挖坑,或者不尊重自己的权威。
其次,你得有本事,让头儿高看一眼,进而觉得你提的意见有道理。
简雍的口才极佳,光是他进城把益州时任头儿劝降,这本事一般人都不具备。
正是因为有本事,刘备才高看一眼。面对废除禁酒令的“温馨提示”,刘备才能欣然接受,“从谏如流”。
最后,你得让头儿舒服地改正错误。
简雍是怎么让头儿改错的?他没有硬劝,也没有软磨,他用的是诙谐幽默的办法。
刘备看到的现场,我估计就是简雍设计好的场景。
你想想,刘备贵为皇帝,出个门就是一等一的防卫,怎么会随随便便就碰到官差查抄私藏酿酒器具的事儿?
刘备门儿清——简雍这是在给自己演戏看。但这样的戏,是为了刘备好,为的是刘备的江山社稷。所以,“先主大笑”,刘备哈哈大笑,这意见就欣然接受了。
还有就是场合地点的选择。简雍没有在朝堂上说刘备的规定不对,也没有写成公文指责。他选的地点,是私密场合——跟刘备外出时。这样,提的意见,只有头儿自己知道,很好地照顾了头儿的面子。
你看,给头儿提个意见,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讲究场合地点,那你收获的,可能只有“小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