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12 星期三 北京
那天在录制《凤凰网美食大咖餐桌董克平边吃边说》时,段誉上了茉莉花薰北京烤鸭这道菜。印芝是南方人,在国外读书多年,看我们聊起烤鸭的滔滔不绝,很是不解。虽然在国外的时候,老外对中国美食的印象,北京烤鸭排在前几位,可是鸭子在南方很普遍也很普通,怎么到了北京变身为北京烤鸭后,就成了中国美食的一张名片了呢?
让他们闻闻茉莉花的香味
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像北京烤鸭自然而然就是中国美食的一个代表了。外国人来北京总会安排吃一次烤鸭,几次重要的宴会上,也会有烤鸭一席之地。不过烤鸭这东西也就是在北京以及北方流行,南方也有,但不会是主流美食。到了江浙一带,河湖水道众多,鸭子随便养在那里,没觉得有多金贵,吃鸭子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南京人家里来了客人来不及准备饭菜,街上切半只盐水鸭或者烧鸭子,小酒就能喝起来了。怎么这么普及的民间吃食,到了北京就成了席面上的高大上了呢?印芝不提,我也没想,问题来了还真是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大董的烤鸭
综合杨原老师和我的一些看法,我们大致回答了印芝的问题。烤鸭现在很平常,是个餐馆就能卖烤鸭,至于质量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以前烤鸭在北京可是大菜,是个讲究的菜。在北方,鸭比鸡贵,南方人觉得平常,是因为水多鸭子也多,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水少,冬季寒冷漫长,鸭子不多,算是个稀罕物,因此北方人觉得鸭子金贵,食材上难得,做成菜自然也就身价倍增了。
说鸭子金贵,大家也许不理解,现在满大街都是鸭子,这有什么金贵的?您说的是现在,满清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杨原老师今天发给我一张图,说的清朝后宫的食物供应。
清朝皇帝可以睡的人大致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几个等级,身份不同,食物供应也不同。常在每个月有五只鸡,到了贵人换成了五只鸭子,陪皇帝睡觉的人每个月才能有五只鸭子,可以知道当年鸭子的价值了,老百姓想吃还真是有点难。
烤鸭刚来北京时是焖炉烤鸭,据说是从南京传过来的,杨继盛还给当年在菜市口米市胡同营业的烧鸭铺题写过匾额。现在流行的挂炉烤鸭是全聚德开始的,杨原老师说,这个挂炉烤鸭和清宫很有渊源。满清是游猎民族进驻中原的,他们主要的烹调方式是烧烤,清宫里一直就有烧烤坊,烧猪烧一些野味。以前没有“烤”这个字,都是烧,烤鸭早年间也叫“烧鸭子”。烤这个字据说是1940年代齐白石造的,后来就流行开了,烧鸭子也变成烤鸭。挂炉烤鸭是明火烤,是清宫烧肉坊的技术,烤鸭借鉴了游牧民族的烹调方法,后来又加进了北方的酱、山东的葱、北方的饼,才有了今天这个样子。烤鸭店也从最早的烧鸭铺变成了今天的大酒楼。原料金贵,制作复杂,宫廷色彩等方面因素的集合,让烤鸭有了不凡的身价,成为北京饮食中最有代表性的美食。
大董酥不腻烤鸭
梳理北京烤鸭流变成长的历史,还真是觉得烤鸭这种吃食诞生在北京,是多种因素因缘巧合的产物,北京烤鸭不仅是南北融合,烧鸭子是南京传过来的,加入许多北方元素,而且鸭子也变了。南方散养的鸭子没有那么肥,做不了烤鸭,只有填鸭的饲养方式养大的鸭子才能。当然还有气候的因素,以往春夏是不卖烤鸭的,空气中水分大,鸭坯质量不过关,这一点南方的气候就更不行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了,所以一年四季都有烤鸭吃了。)
同时烤鸭还是民族美食的融合,满洲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在烹调技法借鉴与融合,才有了今天的挂炉烤鸭。也就是北京这个曾经的边地后来的都城,因着气候地理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条件,让南北交汇民族融合在这里发生,才能产生北京烤鸭这样的食物。换个别的地方,不管是往南还是往北,奔东还是奔西,都不可能有烤鸭这个吃食产生的。
历史是奇妙的,美食也就在奇妙的历史中奇妙的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