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是一门艺术。如何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足够的智慧。
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听的方式习惯性带有成见与某种既定观点的,只听自己想听的,违背自己的就不愿再交流。我们的思想、结论和偏见总会造成阻隔,无法单纯的听,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结果或达成目标,我们不断的在征服和克服问题,听的能力已经不见了。
苏菲派诗人鲁米说:“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这里说的是在我们听别人说话时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或者我们会用“贴标签”的方式,给对方贴上不行、不好的标签,关系很容易变得戛然而止。当我们听对方说话没有任何评判时,你会见到另外一片田野,那便是生命最美的地方。
读书会上小伙伴分享了她的故事,她说:“我乘地铁出行,遇见一位老奶奶,我没有让座,这说明我不道德吗?”我说:“你没有让座,被别人这样评判了,好像让你很难过。”她说:“是的,那天我正好身体很不舒服,站起来都觉得有些吃力。”小伙伴的故事让我好吃惊,我感谢自己的好奇,去听见这句话背后那个属于她的真实的故事,是那个她为了先照顾好自己,做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语言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将在那里见你。比如伙伴的故事里,我没有去评判她这个让不让座对与错或是道德不道德,而是去了解,那个让座对她的意义,给她造成了什么影响?很多倾听都是为了去了解对方说这个话是想告诉我什么,他所说的这句话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是想被我知道的。当我能听见她,才能真正的走进她的故事,贴着她的故事脉络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生活在充满了焦虑、紧张氛围中的人们,害怕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听到别人说话有那么几个让自己不如意的字眼,马上就开始评判,这是多么强烈的防御。这样真的让你感觉幸福吗?书中说:“人会失去自己的声音,是因为我们在用别人的标准在过生活,那样的生活怎么过,都不会是自己的。”
我的人生也遇到过成长的瓶颈,不上不下,那种无力感在身体里蔓延,也悲伤、迷茫过。可是在叙事里,花儿老师说:“谢谢你,愿意做自己,允许你做自己。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有看到自己的权力”让我好温暖、好感动。
我从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不再用别人的世俗的眼光去评判和捆绑自己,得以逃脱。让自己归零,把所有的糟糕都扔给了所谓的正确与不正确,推翻自己所有的认知开始重建,也开始重新去界定自己的人生。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爸爸问5岁的孩子,雪融化了是什么呀?孩子回答说:是春天。爸爸听了立即板着脸说到,雪融化了是水。
雪融化了是水,是我们作为成人所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经验,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这种经验,而是天生的美好和纯真。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里遇见过多少这样的故事,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争论起来无休止,甚至导致关系破裂,让人痛心疾首。
在传统理性科学的教育下,人的脑袋越来越复杂,一天到晚在思考,想要“解决问题”。如果用理性的头脑聆听,人会急于算计、分析,虽然这没什么不好,但是我们丢了作为“人”起码的尊重,往往也很难了解真实的故事。
志建老师说:“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自己变成是五岁的孩子。是的,我们听别人的时候,需要有一颗有如孩子般单纯的赤子之心 ”。
昨天是第一期读书会的第六次,小伙伴们越来越敞开,从书中每个章节找到可以触动自己的那个部分,由之前的理性思维慢慢找回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请求,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连接,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真是感慨万千。
记得前两次读书的时候,大家各自都带着各自的读书目标,随心所欲的坐在那里。对我所分享的事,容易站在那个至高的点进行评判。我看到了,那是我们之间的信任度和安全感还不够。我继续坚持,讲述自己的故事,透过这样的方式,用故事影响故事,用生命影响生命,慢慢的大家缓缓的向我走来。
其实一段关系能走多深、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给出了什么、给出了多少。在你相信和敞开自己的时候,也同样会相信对方也和你一样可以这样坚持、努力、不放弃,去相信“相信”的力量是无限的。就这样,我们从书本走入生活,从认知的理想,到生命的感通与感动,因为我相信“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听,不是靠脑袋,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它是一种灵魂的运作。透过真正的聆听,故事才可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