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一部分元明清文学。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选节、《红楼梦》中的选节《刘姥姥进大观园》或《儒林外史》中的选节《范进中举》。其中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以一种夸张而艺术的笔法将一个深受科举毒害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儒林外史》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今再次拾起这本书,又体会到了书中其他的滋味。
一、内容概述
《儒林外史》共分五十六回,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刻画了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每一回为独立的故事,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评述:“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到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指出《儒林外史》的结构有“连环短篇” 的特点,并且给予高度赞赏:“但如集诸碎锦,合为贴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从这一评论就可看出《儒林外史》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的地位。[1]
二、理论与方法
对比手法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匠心独运,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看法不同态度,使其完全矛盾,造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喜剧效果,进行讽刺。作者在描写同一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以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前后照应,自我暴露。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把事物发展的过程尽量缩短,让相反的两种情况直接相撞,一针见血地刺穿灵魂。如在《范进中举》这一回中塑造屠户的形象,是将他前后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描绘出势利小人的形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在范进中举后转换极快。在范进中举前称他是“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就变成“贤婿老爷”。对范进参加考试,他以前称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中举后的范进就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
三、个案分析
除范进以外,周进也是作者塑造的另一个成功人物。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呆头呆脑,不通世故,在塾馆中“安身不牢”被人辞退,“弄得他连几两银子,一碟老菜叶的生活也过不成”,只得跟跑生意的姐夫去记账。一天他来到贡院,“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睛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这真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后来几个商人看他着实可怜,打算帮他捐监生,周进听到此话后马上给众人磕头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此时那个呆头呆脑的周进不见了,此时在他心目中的重生父母都是功名。在此可见科举对封建儒生的残害。
四、评价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2]
结语
《儒林外史》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此书影响更是广泛,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胡适《吴敬梓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