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8|东篱采菊?不

东坡先生一生起落沉浮,如果投射到地图上是路径清晰的折返跑,只觉祖国幅员辽阔。漫长的一生数次被贬,东坡先生折返的不知疲倦,车问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东坡先生不能辞职呢?

是啊。为什么他不辞职呢?有才华有知名度的另外两位,一位采菊东篱下,一位退隐竹林。都经历过荣宠,笑傲过江湖,也都能轻松挥一挥衣袖,为什么东坡先生没这么做呢?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我有一条有趣的线索。

苏洵从少不更事到发奋苦读,数度求取功名不得,即使得到贵人相荐也无济于事,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难免郁郁不得志以致怨天尤人。这一段儿随便安在一个人身上都合适,虽是人生常态,但对具体的苏洵来说,已是一生。

苏洵的抱怨很自然,但他二十四岁的儿子,则刚刚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壮阔无边,而志气如虹,当他的朋友宋君用将赴京师,苏轼作诗赠行,认为扩大生活天地,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他打了一个譬喻,生长在山上石溪里的鲤鱼,倘然碰上赤日沸水的天气,而溪岸石密,无缝可钻时,定将窘迫得有如涸辙之鲋。所以,必须超越小溪,奋然跃往大江大海,而与浮沉浅水的群蛙道别。苏轼鼓励他道:“赖尔溪中物,虽困有远谋。不似沼沚间,四合狱万鲰。纵知有江湖,绵绵隔山丘。人生岂异此,穷达皆有由。”

中国的知识分子,望能有用于世,则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得像骨和肌肉一样,非但不能分割,甚至无可选择,只有这一条通道。所以他进一步说:“我非田农家,安能事耝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年轻的新科进士,对政治抱着无比的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的改变一切的力量,他鼓励朋友亦所以明示自己,读书为求世用,就不能不奋然跃入政治这个大海里去,发挥生命里的光和热,进入权力世界里去,才能为生民的福祉做一番事业。

人生在于自己的选择。陶渊明选择解甲归田,嵇康选择退隐竹林,他们都傲过豪过经历过,历尽千帆做出新的选择,是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

苏轼没有。他有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是读书为求世用。

人生就是这样,一旦笃定,就会一条道走到黑,对此我也深有体会。面对人生选择,会是一趟你自己都预料不到自己竟然会如此坚持,如此百折不挠,如此终不悔。这很傻很不经济,但你就是会这样做,付出再大代价也会这样做。

苏轼的才华名气,以及已经取得的功名,他完全可以相忘于江湖就此别过,老早也有人这么做过,会有任何人质疑吗?我觉得不会,甚至大家会为他叫好,体恤他的难处,并一起痛骂世事不公。

苏轼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他就不要。

所以他被千锤百炼。

我们这个时代恰好有很多这种人,比如老罗。老罗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大家也都在看热闹,但“真还传”之后呢?不仅真还,而且还趟出一条来钱快的路,然后挥一挥衣袖转身离开,继续去创业,此时,你还觉得只是看热闹吗。

老罗的梦想,只有老罗知道,但我再也不能忽视他的认真,执着,被生活一遍遍痛揍之后,依然把自己交给未知。

老罗,马斯克,苏轼,他们是一样的。一样为梦想而活,一样终不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