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含有很多鸡汤。粗看鸡汤或许是喊喊口号,有朝一日自己得成所愿,回看鸡汤又发现大有道理。所以古人无法通过系统的逻辑推理,只能通过顿悟了解到世界真相和做事套路。
比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都属于典型的鸡汤口号。
世上的事情难易程度真的一样吗?闲着没事把铁杵磨成针干什么?
岂不浪费了太多精力,低效勤奋而已。
当然,这是为了激励人们去持之以恒的做事情,咱不做杠精。
实际上想做成事儿,的确需要持续以恒的做某件事情来实现价值。
这个做事能力背后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做事套路了解之后,可在任何事情上参照。
1 说不如做
世界的真相在互联网时代已秘密越来越少,很多以前我们难碰到的信息,如今都喂到嘴边。
看着曾经的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学大师,我们不再感冒:大师一直在说,他自己也没有做到啊!
如同自己都没有做到的父母,去教导孩子,往往会产生偏差。因为并不了解做到一件事情需要哪方面能力,不能深刻体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那些困难。因此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可能仅仅采用的是指出错误,但在提升孩子能力的时候,却是束手无策。这就是典型的说到,但是做不到。
因此当我们去说他人的时候,不如自己先做到。
比如让孩子早点起床,
比如让孩子少看电视,
比如让孩子多读点书,
比如让孩子早点睡觉。
其实父母有自律的好习惯,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就可以很容易做到。
注意回避的坑: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这里需要用到刻意练习理论。
任何事情经过刻意的、主动的训练后,会习惯于某个难度,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做到某种样子。
当熟悉了背后的逻辑,我们就可以了解见微知著的基本道理,可以凭着酒桌上、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轻易判断对方做事的能力。
拖延症是因为不了解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其实背后还有更核心的地方是:所有的行为都和我们的情绪有关系。
虽然情绪有很多种,但基本的情绪逻辑由恐惧、愉悦、痛苦三方构成。
愉悦决定了期待做事的驱动力,恐惧代表了做事的边界,痛苦决定了会推迟或拒绝做某些事儿。
学习是痛苦的,改变是痛苦的,突破是痛苦的,所以拖延必然发生。
另外:人们对于完美的追求,还有可能是抗拒别人的眼光,惧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完美。
所以懂得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会给自己带来心态上平衡与稳定。
完成之后,代表着一种断舍离的心态,会让自己更加轻松的进入下一个步骤。
2 马上去做
NIKE的 “just do it”,之所以成为非常有名的口号,是因为契合了人们的需求。
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快点去做。
做事的人有一种体验:当一旦开始做的时候,经验可以马上提高,做得越多,参与越多,自己获得的越多,即使007的社群也是如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不如行万里路,因为在行路过程中,体验到的世界和参与感在书中是无法完全获得的。读万卷书是在准备,行万里路则是核心。
当然,肚子里没货,可能也仅仅是一个邮差而已。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道家修行讲究闭关,让自己能够有时间思索升级,佛陀在藏经阁里读一段经文之后,也要去云游四方。
这种修行和我们目前所提倡的一部分深度工作,一部分去参与链接,在本质上完全相同。
以上属于一点题外话,言归正传。
我们提倡积极主动,其实就代表了马上去做。
马上去做的好处是经验值提升更快,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这里也会有面临的坑:
马上去做往往会消耗很多精力,走不少的弯路,难免失之于鲁莽。
尽管这些弯路从某种意义上看起来是不能完全回避的,但如果采用第三重境界,这些坑大概率可以避免。
3 谋定而后动
不管是三思而后行,还是谋定而后动,重点在思考和谋划,本质上是一种规划的能力。
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代表着做事的最高境界。
谋划一天的工作日程,谋划一年的工作安排,推进一个项目的进展,本质上都是通过谋划来做事。
生活中每一天都可以用得到。
展现出一个清晰的路径,有目标、分阶段,持续不断的走下去,成功的概率会加大。
我们特别欣赏棋类能力特别强的人,背后原因是这种谋划并不容易做到。
当计算机把人类打败后,我们就了解到,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套路学习,掌握这种规划能力。
很不幸的是,世界上还有许多并不读书或者并没有系统读书的人,完全没有这种谋划的能力。
这里要避免的坑:
计划赶不上变化,规划赶不上形式,要具备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能力。
变化才是永恒,当计划有变时,及时调整,不拘泥小节。
说到底,我们做事情只需要这么几个能力:
1 知道如何去做事的套路,做到在某专业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2 具备马上执行推进的能力,做事情上不拖泥带水,不虎头蛇尾。
3 具备系统搜索、谋划的能力,学会设置目标,分解目标,持续专注。
4 一段时间内只需要专注于一件事,不过多分散精力。
如果面前只有铁杵,但针又是刚需,那么专注的磨一磨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