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稷山,这个曾经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县城,正通过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向我们展示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稷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汾河岸畔书写了一份生态与经济交融共生的精彩答卷。
01 战略引领:绿色转型的系统布局
稷山县的绿色转型之路,建立在坚实的战略基础之上。2025年8月,稷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稷山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份文件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到2030年,全县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文件的出台不仅是一纸规划,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它意味着稷山正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战略抉择。
在总体要求中,文件强调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聚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这一战略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02 工业升级:环保倒逼产业提质
面对传统工业占比较高的现实,稷山县以环保要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铭福钢铁产能减量置换升级改造项目、永东化工5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项目等一批传统产业升级项目陆续完工。
这些项目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山西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名单。
园区内的中水回用项目进入建设冲刺阶段,建成后每日可净化再生水1.6万吨,年最大处理回用污水量达500万吨,相当于西湖水量的三分之一。
这一项目不仅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还为企业降低了用水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环境保护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03 生态农业:绿色循环的价值增值
在农业领域,稷山县探索出一条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化的绿色循环之路。
稷山县飞云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实践尤其引人注目。该合作社通过秸秆“三级跳”模式,让曾经的田间废料实现了华丽转身。
第一跳,秸秆进入加工车间,从田间废料变为规整的颗粒饲料;第二跳,这些饲料进入养殖场,助推牲畜生长周期缩短;第三跳,融入循环链条,在种植、养殖、加工的闭环中实现全链发展。
合作社理事长马晓飞算了两笔账:一是经济账,十年间这些秸秆已为合作社创造了3868万元的总产值;二是生态账,秸秆综合利用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多次循环利用。
这种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催生了新的产业链,实现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
04 生态红利:环境改善引领多元增值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稷山县开始收获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山西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蜕变是最好的例证。曾经的污染之地,如今已成为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生态明珠。
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分布着300多种植物和数百种动物,其中不乏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白琵鹭等珍稀物种。
生态改善为文旅融合创造了条件。稷山成功打造了“守望千年·只为枣你”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带动了群众增收。
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提升了稷山的城市品位和投资吸引力,形成了“环境吸引人才、人才带来技术、技术助推产业”的良性循环。
05 未来展望: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的绿色征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稷山县积极响应,将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强调,要“坚定推进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优、工业强基、文旅破圈多元发展”。
这与四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未来,稷山县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十五五”规划的整体布局,使绿色转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县委书记王润在主持召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时指出,要“高标准编制‘十五五’规划,科学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稷山的绿色转型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漫步今日稷山汾河湿地公园,水清岸绿,鸟飞鱼跃,不远处工业园区内清洁生产的机器隆隆作响,田间地头秸秆综合利用的加工车间繁忙有序。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两条曾经平行的轨道,今天在稷山交汇成一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稷山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代价,而是经济升级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