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馒头
吴老师弟子 王宇蝶
对于世代生活在皖北大地的农民,若论起吃来,除了那寻常的玉米,遍地的红芋,高粱面窝窝头,最金贵的就是那白面馒头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馒头真可算得上“山珍海味”。平日里,谁家舍得吃白面馒头呢?现在,馒头却成了饭桌上的“次品”,只听说过“喝牛奶,吃面包”,哪里还有“喝稀饭,吃馒头”?
可我家却不同,哪一顿饭都少不了馒头,好像没有馒头就吃不下饭,而最受欢迎的就是姥姥做的馒头。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住。每隔几天,姥姥就进入厨房,从早晨六七点忙活到晌午,干啥呢?蒸馒头呗!
好事儿的我总是也一早就起来,搬个小板凳,找个不碍事的角落看姥姥蒸馒头。面是头天晚上就发好的。与别家蒸馒头不同,姥姥总是往和面的水里滴几滴蜂蜜。她说,小孩子喜甜,滴点蜂蜜能使蒸出来的馒头又软又甜。那一团团的面团在姥姥的手里不断变幻着新模样,最后变成了一个个有棱有角、大小统一的“胖小子”码在了案板上。个个昂首挺胸,好像在接受姥姥的检阅。
开始蒸馒头了。姥姥说现在街面上卖的馒头都是机器生产的,没有什么味道,只有自己做的才好吃。为此,姥姥专门请人垒了一个地锅,又买了个超大号的蒸笼,蒸馒头时,一层一层堆得老高。
那个时候我就常常琢磨,到底哪一层的馒头先熟呢?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哪一层先熟。姥姥说这烧火也有技巧,开始要用大火,到了一定程度就用小火。可什么时候开始改用小火,我到现在还没有参透。
很快,满屋子都充满了水蒸气,姥姥的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嘴里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小宝饭量太小了,今天得让她多吃点!”“这回蒸得多,一定让你们都吃个够······”不久,甜甜的馒头味钻入了我的鼻子。哎呀!口水直下三千尺啊!
“馒头熟喽——出锅喽――”姥姥一边起锅一边说着。噢!终于熟了!我像只小馋猫,一下就扑上去,连姥姥都没有拦住,抓一个就往嘴里塞,结果被烫的哇哇大叫。这时候,姥姥总会一边向我烫的通红小手上哈气,一边会说:看我们家小丫头馋的,真像是饿死鬼转世哟。”终于等到可以吃了,咬上一口,又软又香,甜甜糯糯的蜂蜜甜味洋溢在口中,真是口舌生香啊!
现在,姥姥的年纪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我们蒸馒头了。但只要姥姥蒸了馒头,那一定就是当天饭桌上最受欢迎的主食。也许,我们对姥姥所蒸馒头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了。
姥姥的馒头,我愿永远与你为伴,直到天长地久,海枯石烂!
师评:小小的馒头勾起小作者对幼时生活的回忆,一幕幕画面清晰如画,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