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孩子上学,在电梯碰到了一对母子。由于住同一栋楼,大家见面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只是彼此没聊过天。
小男孩上一年级,他在电梯里对妈妈说:我的笛子没有练好。
妈妈说:没关系,练不好就练不好,又不是学了就得吹得好。
男孩说:可是别的小朋友都吹好了,只有我不好也不行啊
妈妈说:没事啊,不一定别人好的你就得好。
………
我明白这个妈妈的意思,她是不想给儿子压力,想让他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生活,可是我总感觉有些矫枉过正了。
宽松不代表什么要求也没有,宽松也不代表不用努力,宽松也不代表什么都不用去追求。
这个社会是压力太大了,学生的压力也很大,新闻也经常报道一些极端的案例,所以这个妈妈想反其道而行。
可是,一点也不努力,能有收获吗?一味宽松就是好的吗?真的不见得。
拿我自己举例,在能承受的压力下,努力,努力之后的成果和收获,让我特别有成就感,我愿意有这样的压力。
在学校的时候,一点压力一没有,学无所成,以后去到社会上,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那让孩子如何适应呢?孩子只会更加无所适从吧。
超过孩子成长规律的压力,有害,适当的压力和要求,不光无害,反而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家长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把握这个度。
我发现,现在一些家长容易走极端,当看到学校竞争如何激烈,别的家长抓得很紧,就赶快逼着孩子学一波,当看到有孩子压力过大,出现极端案例的新闻时,又过度没有要求。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时期,特别上小学以前,总怕孩子落后了,听说别的同龄孩子哪一科学到什么程度了,会什么才艺了,就在心理焦虑了,心里就盘算着,要加把劲追上来。
我没有想过,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有一种说法是贯穿一生。所以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
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一个长期路线,坚持下去,比今天做这个,明天补那个强。也比较从容,不会摇摆不定。
我现在就比之前从容了,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赛道,坚持走下去。
别的孩子会钢琴,明白我没有金钱也没有精力投入,所以看到这样的孩子就不会眼红了。
别的孩子奥数好,看看我的娃,普通的数学题都转不过来,奥数明显对她来说就不是长项,所以也很平静。
我的孩子对语言敏感,我就多给她读书,早点给她做英语启蒙,这样给她省下的时间就能花在薄弱的方面。经济方面也是我能承受的,我就选择这个赛道。这样孩子不受罪,大人也不会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