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形你有没有遇到过:
因为要参加考试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因为某个工作同事没有对接好而勃然大怒,拍桌子;
工作不被赏识,抱怨工资太低,情绪低落,甚至借酒消愁;
点菜很久还没有上菜,就开始抱怨,甚至对服务员凶。
可能在自己身上出现过类似的情形,或者看到身边的人有过这样的行为,这些是典型的“被情绪左右”
那人为什么会出现不好情绪呢?
因为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人的底层情绪有四种: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那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不良情绪,有些人不会呢?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情绪触控点不一样,它是由大脑中的神经中枢所控制的。我们有时会听到“我神经比较大条,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而不开心的。”就是因为这个人的不爽或愤怒中枢不容易被激发导致的。但有的人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暴跳如雷,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一位旅客搭飞机,把行李箱放到了座椅下,空姐过来请旅客把行李箱放到行李台上,那位旅客瞪大眼睛,即刻大声吼叫:你拿上去啊!
还有,我们日常见得最多的,就是在道路上开车的时候,有些司机一秒都不能等,一直响着喇叭,太过于急躁。
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用一个公式来体现:
这就是《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的作者埃利斯提出的诱因ABC公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生活中发生了小事A,比如出门就遇见下雨天,或者等公交等了半个小时还不来这样的小事的时候,会促发我们产生行为C,可能会抱怨,或破口大骂,或者冷静等等,这些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思想B而导致的。
即A是起因,C是结果,B是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评价。
举个例子:
初二学生小明期中考试英语只拿了50分,老师要求同学们要拿试卷回家给父母签字。小明颤颤巍巍地把试卷拿给了妈妈,妈妈一看,火冒三丈,把试卷揉成一团,往地上一抛,撂下一句话:考这么差还敢让我签名。
我们来分析这里面的ABC,A是小明考了50分,B是妈妈很生气,C是做出了粗暴的行为并批评了小明。
你可能会说:这妈妈怎么能这样?要是我的话,肯定让孩子解释原因再处理的。
你可能也有其他的反应,我们发现,我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反应都跟这件事情的A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自己的B导致了C。所以,如果我们能控制B,那C就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著名的ABC公式。
我们如何通过改变对事情的认知和评价从而避免出现不良情绪呢?
从《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方法和具体步骤(外国人写书就是喜欢把工具给出来,我特别喜欢):
方法论:你要相信这件事情有更好的选择。
改变想法需要觉悟,还有需要用大量的练习建立起第四种思维模式的习惯‘‘更好的选择"。
有四个步骤:
步驟1:反思自己的C (感觉和行为):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合适?
步骤2:认真审视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 C的样子(过分的焦虑、愤怒、抑郁、内疚)
步骤3: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骤4:用什么样的更好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维
我们来把上面小明的妈妈的思维过程用上面步骤来梳理一遍:
第一步:在看到小明的成绩时,很生气,但平静下来,问自己,我现在生气是否合适呢?
第二步:我为什么要生气呢?应该是孩子考得不好
第三步:如果我生气了,发飙了,对孩子的成绩提升也没有什么好处啊,反而会让孩子以后更害怕跟我交流,可能认为我爱成绩胜过于爱他
第四步:我要冷静,跟孩子坐下来一起分析考得不好的原因以及接下来要怎么做,并给他鼓励
怎么样?如果每一次都能这样子对待自己的情绪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不是会减少很多不愉快。
你可能会说:生气的时候哪能想那么多,火冒三丈的时候,很难控制的。
难道你愿意每一次都控制不了情绪吗?当然不是,我们都想变得更好,所以即使一开始没有办法做到上述的一二三四,但有这种意识或者能够进行相应的反思也是一种进步啊!
今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2年前我看过鬼脚七的《情绪是一条河》关于情绪的相关文章,今天特意去翻阅了一遍,七哥说:控制情绪的前提是能够“看见情绪即将发生”,就是能觉察到自己会有情绪,比如抱怨,过度紧张,愤怒等,然后给自己一个提醒,当你意识到自己有不好的情绪的时候,你身体上的“小我”就会乖顺很多,不敢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了。
当我们出现情绪时,可能是我们对于某样事情看得太重,比如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所以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把考试看的太重要,所以会因此而睡不着;把公平看得太重要,所以会抱怨斤斤计较。
最后来两句鸡汤补补身体:
所有发生的事情,没有对与错,只有因和果,你要做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当你要放下的时候,以前的一切喜怒哀乐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