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里的对焦跟我们的生活是一样的, 当你对焦的是孩子,那么其它的人在你面前可能都是模糊的;当你对焦的是你的爱人,生活又会呈现出与对焦孩子不一样的家庭和谐;当你把工作放在对焦中心,结果又会是如何呢?
继续读了非暴力沟通第三到第六章节的内容, 这几个章节马歇尔博士把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做了细致的解析和举例说明。一边读一边觉得自己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几乎每个都躺枪了。
首先,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我们在日常的谈话中,经常会带有个人评论色彩, 去评论某些人,某些人的行为, 而不是诚实而具体的说出我们真正看到的现实。
你真懒!
你真自私!
这孩子太不乖,不听话,不遵守规则。。。。。。
这些话,真的跟没说有什么两样, 都是废话,别人听不懂的废话,特别是对孩子,如果我们天天都是这么说话,孩子一定是茫然的迷迷糊糊,不知所云。
当受众者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是不爽的,因为他们更能听懂这些评论的语言,逆反心理自然而生。
所以说不带评论的观察室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只要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的结果就可以了。
也许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放慢语速,少用简略句,让我们的表达更明晰清楚些,是为上策。
不论是传统的社会大环境,还是我们的家庭小环境, 似乎我们很在意的是别人的眼光,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双向的, 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同样我们也要体察自己的感受。 我们不能成为权威期待的奴隶。
其次不管是得到满足的感受还是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 它都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
孩子,你很棒! -哪里棒,怎么棒,我们需要赋予一个具体的词汇来达意。
我很伤心。-是什么让我们伤心了, 怎么一种伤心,说出来,具体一点,别人才能听得懂。
老公,你不懂我。老公, 你不在乎我。-真的觉得如同火星语一般,苍白无力,而自己内心可能还在不停的责怪和纳闷那个你觉得以前懂你的男人怎么不见了呢。
第三点是感受的根源-自身的需要和期待。
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你会作何反应?
1. 认为自己犯了错
2.指责对方。
3.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每一条都很到位, 对于不太自信的人,当别人出言不逊时,会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而对自己的为人和人品比较自信的人来说,他会觉得对方的话实在是无中生有,会指责反驳对方,也会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可能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只有把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都清楚了解了才能真正的化解矛盾。
非暴力沟通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的需要,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我真是有切身体会,以前也有跟老公抱怨,因为要生娃,带娃,牺牲了自己,生意也做没了,觉得自己牺牲太大了, 觉得自己在家没有什么价值感。其实这个过程我得到的也许是很多职业妈妈渴望但是无法去完成的陪娃过程。孩子在我们身边,粘着我们的时间真的没有那么多,我们唯有好好珍惜孩子还能够乐意与我们分享他在校园以及他与小伙伴们的点点滴滴。
需要是双向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惭愧。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比让对方猜谜更直接也更有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抽象的语言,不但不能表达真意,也会引起别人的疑虑。“我希望你理解我”,理解什么呢?
这里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定 要区分命令和请求.
"Tom, 吃饭时间到了,请把玩具收好,洗手过来吃饭,吃完饭再玩好吗?“
这个请求似乎可以完成。 但是,往往妈妈叫了几次,孩子始终充耳不闻。
“Tom,妈妈叫了你多少遍了, 洗手吃饭!” 这嗓门有时候妈妈自己也会把自己吓到吧。
请求立马变成命令。
类似事件想想生活中还是挺多的,比如吃饭慢,晚上睡前他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玩,早上上学也不着急。。。。。。
希望四月和朋友们给予正解。
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