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晚号抱遗老人,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系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其一生以"铁"为号,自铁崖至老铁,皆彰显其刚正不阿的品性,晚年自号"梅花道人"等,更显文人风骨。
杨维桢自幼聪颖过人,深得父亲杨宏器重。泰定四年(1327年)登进士第,初任天台县尹时即以刚正闻名,因严惩恶吏遭构陷罢官。后任职钱清盐场,为民请命奏请减税反遭贬斥,十年未得升迁。至正年间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后升江西儒学提举。元末乱世避居富春山,辗转钱塘、松江等地,虽张士诚屡次征召皆坚辞不受,以诗酒书画自娱,门下汇聚东南才俊,形成独特文化圈层。
文学成就方面,杨维桢以古乐府诗独树一帜,其作既存汉魏风骨,又具时代新意,史称"铁崖体"。时人誉其"标新领异""一代诗宗",明代胡应麟赞其"横绝一世之才",当代学者杨镰更尊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著述颇丰,今存《铁崖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近二十种,其中《春秋合题著说》显其经学造诣,《史义拾遗》见史家卓识。
书法艺术成就尤值称道,其行草熔铸汉隶、章草古韵与二王风流,独创奇崛峭拔之风。传世墨迹如《周上卿墓志铭》显楷书功力,《张氏通波阡表》见行书造诣,《梦游海棠城诗卷》展草书神韵。书论主张"不工而工",强调书品即人品,突破赵孟頫秀媚书风,开创壮美新境。吴宽以"大将班师,三军奏凯"喻其笔势,刘璋虽谓"未合格"却赞"清劲可喜",恰显其突破传统的艺术魄力。
艺术特征上,其书法表面看似"东倒西歪",实则暗合汉魏古法,章草之拙朴、隶书之浑厚、行书之流畅熔于一炉。晚年作品尤显汪洋恣肆之气,如《真镜庵募缘疏卷》笔走龙蛇,《晚节堂诗》墨韵淋漓,将书法的抒情性推向极致。与赵孟頫形成"壮美"与"优美"的美学对照,这种突破不仅源于技法创新,更深植于其"书品即人品"的艺术哲学。
作为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典范,杨维桢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反摹拟、重创新的精神。无论是诗歌的"铁崖体"还是书法的"狂狷风",都体现着元末文人突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将人格力量注入笔墨之间,开创了中国艺术史上独具魅力的"文人表现主义"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