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行走中的脑子——一张通票游北欧》游记的一篇,欢迎阅读本文集下的其他文章)
如果说冰淇淋店的数量是判断旅游城市的标准,那么中超的数量就是判断大城市的标准。还记得在米兰的时候,在中国城遇到一家豆腐店,我心中瞬间给米兰上升了十个等级。米兰有多少中国人?其中有多少人爱吃豆腐?其中有多少人来中国城的一家豆腐店买豆腐?这样的比例乘下来还能养活一家专门卖豆腐的商店,米兰是国际化大都市无疑。
这条标准又让苏黎世在我下车的一瞬间秒升大城市。苏黎世中央车站俨然一个大商业区,超市、商店、书店、餐厅琳琅满目,其中不乏寿司店、中餐厅,一下车就遇到的亚洲超市已经算是商品多样,碗装辛拉面两块五瑞郎,已经算是良心价了。
苏黎世和日内瓦在我心中的知名度本是一个等级,而今天比较了车站之后,苏黎世的商业化程度已经装得下不只十个日内瓦了。还记得上次在日内瓦坐飞机,印象中机场航站楼和大连火车站差不多大,乘机、托运、海关、安检一路下来根本不需要多少排队时间。而且坑爹的是,不等到起飞前三十分钟,乘客根本不知道登机口,只能站在牌子前傻等,牌子附近连个座椅也没有,想坐着只能去花瑞郎买坑爹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