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2 | 孔门的教学要义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儿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首先得说说授课人,当时应该算是助教。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弟子,少孔子四十三岁,被尊称为有子。曾因外貌酷似孔子,弟子们又思慕孔子,就群起推荐其为师,并师礼事之。后不久,因不能回答弟子们先后提出的两个问题,被迫下课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有若没有水平。

有若还是有两刷子的。单从尊称为有子而言,“子”其义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在华杉详解中,《论语》中孔子的学生都称名字,比如,颜回并没有称为颜子。只有有若和曾参,一直称为有子、参子,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尔称子。所以有人推测《论语》主要是有若和曾参的弟子撰述的。

另外有若抓住了孔门的教学要义“孝悌是为仁之本”,为操作层面找准了一个切入点。社会的治乱兴衰是孔子儒学关注的重心所在。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有赖人人修己守礼,那么要做到这一点,人人就要守“仁”,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那么切入点为孝亲,培养仁爱之心,显然,有若此论,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既然“孝悌是为仁之本”为孔门的教学要义,得说说“孝悌”,看以下几位前辈是怎么理解的。

程颐说,“孝弟”,是一种顺德,和顺之德,“孝弟”之人,就不会犯上悖逆之事。德有本,本立则道充大。孝悌是在自己家,然后仁爱及于物。反过来理解“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就简单多了。孝敬父母叫“孝”,敬爱兄长叫“弟”,即悌。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少之又少。“不好犯上,儿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那么不触犯上级,却作乱造反的,根本就没有这种人。

无独有偶的是,南怀瑾老先生和辜鸿铭老先生都以中西方作对比来诠释。

辜鸿铭老先生释道,人生的基础就是做一个孝子和好公民。欧洲宗教想让信徒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理想的人,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圣洁的天使。而儒教则仅仅想让人成为一个好人,能作为一个孝子和好公民生活着。

儒教和欧洲宗教的真正区别,类似于佛教与基督教,前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可以看成是国家信仰,而后者是个人信仰,或可称作教会信仰。孔子的做法就是坐实这种信仰,最大贡献就在于给了中华民族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而且还是这种观念固化、扩大,成为一种宗教观念。

南怀瑾老先生在“秃头的十字架”更犀利,直面西方的十字架文化向丁字架文化的走向,缺失的是没有把“孝道”文化培养起来。中国人称之为的“孝”,西方文化叫做“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来照顾他们,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中国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而西方人则理所当然,终究是观念不同,还没有一种似中国的祭祀仪式“祭祖”“清明节扫墓”的形式得以传承。

孝是爱的延续。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由上下级关系、血脉相承,伸展到朋友这种感情的结合,社会的友情。再者,中国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族而居。

孝悌所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观念,而是强调自己爱家人是仁爱之本。就如成龙所唱的国家,“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就是齐家,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人,却说爱国家,那必是奸恶之人。俗话说的好,百事孝为先,从根子上,如不孝,其它的都在潜伏着,都会行犯上作乱之事。

客官,你听讲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郭寬潤阅读 1,118评论 0 0
  • 【学而篇第一】1·2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海天大路阅读 668评论 7 5
  • 在小学课本上学习过的两篇文章,直到今时,依旧让我记忆犹新,一篇是《趵突泉》,而另一篇是《济南的冬天》。 趵突泉...
    生小姜阅读 689评论 1 3
  • 你的前世,是我朝夕相伴的影子。 那一世,我们是人世间最亲密的伴侣,天涯海角,形影不离。 虽然我们相隔着世界上最遥远...
    墨灵卷阅读 134评论 0 0
  • 坚持的理由有很多,最简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成功与智力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并不是谁起跑的早或跑的快就会成功,而是...
    斌力教育郑老师阅读 23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