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1·2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海天心得」
1、
《论语▪学而》第二篇记载有子的一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意思就是说: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但是却喜好冒犯、冲撞上级统治者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好冒犯、冲撞上级却喜好造反作乱的人,还没有见过。君子做事注重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就明确建立了。孝悌是“仁”的根本。
这里有若的观点很明确,忠臣出自于孝子。一个人在家里孝弟做得好,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忠诚。这里反应了一个如何看人的问题,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以人的孝弟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行是否可以“堪用”,仍然是很通行的方法。目前就连国家选取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对拟选取对象在家庭、邻里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家庭的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会有能力处理好和单位同事、上级下属的关系。同样,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能做到孝弟,都没有爱心的人,会在和别人合作共事中顾大局识大体、做到平等和妥协。
孝弟作为一种品行,成为统治者考察任用人选的重要条件。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隋唐科举制度以前,人才一般都是通过乡邻举孝廉推举出来的。
2、
《水浒传》里手持两把板斧的李逵,是坚定不移地造反派,以至于宋江临死还拉上李逵一起死,怕他反叛朝廷。但是李逵却是一个孝子,虽然他的孝行不怎么地,小时候没少给老娘惹祸,但是在发迹以后还知道背负老娘上水泊梁山享福,对他这样的莽汉来说,已经很难能可贵了。李逵知道孝顺老娘,而且还知道尊敬兄长。他尊敬的不是自己的亲兄长,李逵的亲兄长李达,因为受了李逵造反的累,对李逵是很不友爱的。李逵去接老娘,李达居然跑到财主家叫了一伙儿庄客来抓一奶同胞的亲弟弟,而李逵留下一锭银子已背着老娘投奔梁山去了。李逵尊敬的兄长是宋江,宋江已经取代他的亲兄长的位置了。所以李逵是孝弟俱全。
那么造反的李逵形象是不是和忠臣出自于孝子的说法相悖呢?其实一点也不相悖,李逵是很忠心的。忠,不一定忠于朝廷才算忠,李逵忠得是梁山泊。
3、
既然忠臣出自于孝子,那么统治阶级一定要大大加以利用。所以孝弟就在孔子的儒家理论里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曾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儒家学说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老百姓中去,老百姓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所以,有若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仁,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最高道德的名称。我们看到孔子从不轻易说别人达到了“仁”,在孔子眼里,“仁”应该比孝弟更难做到。
那么“仁”有那么高的地位,怎么能以孝弟为根本呢?按说,“仁”是孝弟的根本,孝弟是“仁”的表现形式才对。这里看起来有一点儿理解上的不畅。
因为古书里有很多“仁”和“人”写混的,所以有人认为这里的“仁”是“人”字,但是上文有“本立而道生”一句,“人”不是一种“道”,所以应该不是“人”的误写。
4、
孝弟之所以是“仁”的根本,是有历史渊源的,具体原因就是孝弟有更高的道德地位。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把孝弟观念当做最高道德要求,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客观需要。只有孝弟做好了,政治、社会才能保持安定。所以有若才说,孝弟是“仁”的根本。《管子▪戒篇》里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肯定孝弟是“仁”之根本的意思。
从春秋时代开始,漫漫历史长河里中国的政治结构一直是“家天下”的形式,所以历代统治者和作为统治者后备队伍的文人,都继承了这个孝弟观念,主张“以孝治天下”,突出孝弟以忠为目的,把孝弟教化作为重要的统治手段,来教育、规范、桎梏老百姓,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比如二十四孝故事,里面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思想,也有许多封建糟粕。
孝弟观念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不能说孝弟本身就是错误、糟粕,只是历代统治者强化了孝弟上位者的地位而已。新中国以来,国家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与人的平等权利已经写进宪法,对孝弟观念,我们要加以继承和改造,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扬弃,特别是作为父母、长兄,要有平等对待子弟之心,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让孝老敬亲、兄弟和睦的亲情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天然组成部分。
文:海天大路
上一篇 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习的是什么?|《论语》一得1.1
下一篇 最凶猛的糖衣炮弹!|《论语》一得1.3
延伸阅读:古文新说《弟子规》(目录)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