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兴学|治国|论语思索:有子“本立而道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一章提出了“学习”的主题。接下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上分别论述这个主题。本章首先论述“学”的根本是什么。

“有子曰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三岁。《论语》中对称呼有明显的尊卑对待。最尊重的称谓为“子”,其次为“夫子”,其次为姓氏加“子”,其次直呼其字,其次为姓氏加字,其次直呼其名,其次为姓氏加名。凡全书各章句首有“子曰”者,皆指孔子说的话。古人越是尊重越是隐去其姓氏和名字,以示“避讳”。称“子”,不但讳去姓,连代替姓氏称谓的“夫”字也讳去了,可谓尊重之极。本章句首称有若为“有子”,比类于尊称“孔子”。下文中类似称呼还有“曾子”。同为孔子弟子,有子和曾子在《论语》被置于仅次于孔子的尊重地位,远高于颜渊、子夏、子贡、子路等人。一般认为,孔子弟子中最被推崇的应当是颜渊。在古代文献中,涉及颜渊的资料很多,但涉及有子的资料却很少。一般人常提及的,是《史记·孔子弟子列传》中关于有子的一段描述。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後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有子不应,是因为弟子所问无法回答。孔子当时的回答都是权宜解释,不能说回答的错。事实上,孔子作为圣人,对“天道”、“人道”都已经把握,对“天命”、“人命”等现象的认知超乎普通人,知道天气变化和人生遭遇就象知道拿在手中的东西,是圣人特有的本能。但这些事情却难以让修养程度不高的弟子了解,若据实以告,则会被普通人视为“神通”之人,落入“怪力乱神”的邪道,这与孔子所传儒学之道相背离,故孔子不据实以告,而是以“诗”作答。对此,有子是深有了解的,有子以“默然无以应”对孔子的做法不予解释,因为无论怎样解释也不可能符合孔子的真实用意。不解释反而正确维护了孔子的思想。据此亦可推知,有子作为传授儒学的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是有较高成就的,在儒学传承方面也肯定有很大建树。曾子作为专门传授儒学的教师,仅以其所著《大学》一文就可断定其在传承儒学方面的巨大建树。子夏亦是专门传授儒学的教师,从《论语》全文可知其言论颇多,但从孔子所言“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子游所言“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本人所言“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足见子夏稍重“小道”,在道德修养与儒学传承方面建树都有限。至于颜渊,其道德修养虽高,但正如孔子所言“与吾无所助者”,因为早死,故在儒学传承方面无所建树。正是基于在传承儒学方面的建树大小多少,《论语》对孔子弟子在称谓上予以区别对待,以显示各人的修为程度和贡献大小。故在首篇孔子所言之后,继之以儒学大成就者有若所言,以“有子”尊称之,以第二章位列之。有子之言,当以圣人之言相看。

《论语》中的人名或称谓还可视作有另外的隐意。称孔子为“子”,则孔子的姓名一概皆无,故孔子为“无”,即为“无我”的圣人;有子名“有若”,即“若有若无”,可视为仅次于圣人的“亚圣”;子夏即“在圣人之下”;子贡即“贡献圣人心法”;子路即“指路”等等。此皆牵强附会之说,意在指代各人性格特点,可略加意会,亦能增加学习的兴趣。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第一章中,孔子在“学而”前没加任何主语,无主语则泛指一切主体,意思是“学而时习之”适合所有人。能适合所有的,非“道”莫属,故第一章中隐含着主语“道”。本章有子在句首用了主语“其”,有了主语就不再是泛指一切,此处“其”就指从专门从事“学”的一类人。“为人”即一个人根据既定“关系”对待另一个人的行为,对“为人”好坏的评价依之于情感,在儒学中,情感的最高标识为“仁”,“仁”又指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故“为人”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为人”的本质属性,“为人”即是“仁”。“孝弟”指“孝”与“弟”两种正确的“为人”行为,正确的行为即“合道”行为,“孝”指子对父母的合道行为,“弟”指弟对兄长的合道行为。“其为人也孝弟”,意思最终落在“孝弟”上,即指“孝弟之人”。结合此句下面的意思,孝弟之人“不犯上”,“不犯上”意即“不违”。

“不违”是“孝”的具体表现,“孝”又是“为人(仁)”的具体表现;“为人(仁)”又是“其(学)”的主要内容;“其(学)”则是“道”的实现方式。从“道”到“学”、从“学”到“仁”、从“仁”到“孝”,从“孝”到“不违”,仅“其为人也孝弟”一句话,就附带出了几乎所有的“道”的层次。

而好犯上者,鲜矣”

习惯或喜欢某种行为为“好”;损害对方为“犯”,如言语中伤、行为不当,皆为“犯”;高于己者为“上”,如父于子为上,君于臣为上;很少遇到为“鲜”。结合前后文,本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做到“孝弟”的人,却经常冒犯自己的上级或长辈,这种情况很少见。

“鲜”表明一个“孝弟”的人还存在“犯上”的情况,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上”行为不合道,超出了“孝弟”的承受范围,如父亲不象个父亲的样子,行为错的离谱,作为儿子就可能会“犯上”纠正一下;二是一个人只能做到“孝弟”,不能把“孝弟”之行从“父子兄弟”扩充到“君臣朋友”等更宽泛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不能做到“忠信”等行为。这样的一个人,在“父子兄弟”关系之外,如对君、对友,就可能“犯上”。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不好犯上”即彻底否定了“犯上”的两种原因,即当“上”行为不合道时,“孝弟”之人也不采用“犯上”的方式,而是采用如“劝”等其它方式;“孝弟”之人能够把“孝弟”扩展至“忠信”行为上,则对任何“上”都不会再“犯”。这样一个“不犯上”的人,一定不会“好作乱”。“犯上”是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一人对一人的点对点关系,“作乱”则比“犯上”利害得多,是一人对多人的点对面关系,那就不止“犯上”,还可能“犯下”,甚至“犯朋”、“犯友”,“犯生”、“犯熟”。两者比较,则不犯“一人”的人,更不会犯“多人”,故说“未之有也”,即“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彻底否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章开头,“其”指从事“学”的人,这里“君子”则指“志于学”或“学有所成”的人。“务本”即以“本”为学的主要对象,就是要“找本”、“知本”、“修本”、“用本”,总之,对于“学”来说,就是要先从“本”上做文章。为什么?因为“本立而道生”。能随时随地知道“本”在哪里并能运用之为“立”,“本立”时间长了,就有“学”的成果产生了,就是“道生”。“本”不是“学”的目的,而是手段、工具,“道生”才是“学”的目的。“本立”是“学”的本,亦是“道生”的本。

“本”的本义指树木的根部,引申为所有事物的基础,事物产生的根源、原因。这里,“本”是针对前面“为人”这一观念而设定的一个概念,结合上文来讲就是指“成为一个不犯上、不作乱的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孝”。但从“道德修养”上去理解,“最基本的条件”就要超越“孝”,而应定义为“仁”或“德”。不过,无论“孝”、“仁”或者“德”,作为“为人”之“本”,“本”的概念都要局限于“人为”这一范围。

“道”的本义指“引导”,是“导”的本字,引申为“道路”,又引申为“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用以指代“真理”的一个概念,类同于“天”,被广泛用于表达“绝对正确”的各类观念中,后作为中国“道家”理论的一个专用名词,又成为“道教”的一个专用字。儒家思想亦借用“道”这一概念来表达“真理”、“绝对正确”等思想观念,并作为指代儒家认为的那个唯一、终极存在的理论概念来使用。可以说,儒家思想所有其它概念,如“德、仁、义、礼”等等,都是围绕这个“道”字在作文章,都是为了解释这个“道”字。“道”是核心观念,作为形而上的概念,远超指代形而下的可立之“本”的各类概念,“道”必须建立在形而下的“本”之上,有“本”才能有“道”,故说“本立而道生”。

“道生”即“道从其本中出生”的意思。这个“道”就是终极真理的意思。从终极真理上讲,“道”作为一切万有的本源,是绝对的存在,终极的存有,本不可生,亦不可灭,无所谓生灭。所谓“生”,只是在修道这一相对境界中,相对于不知有道、不能用道的情况,通过修道而使“道”得以显露,从而知有道、能用道的一种简便说法。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上面说“本”说“道”,那就《论语》之“学”来说,何为“本”,何为“道”?这个问题太大,一句话说不清,这里还是先从“孝弟”入手,以具体的一例来作说明。“孝弟也者”就是“孝弟”了,“也者”是语气词,用以着重表达“孝弟”二字,“其为”亦是“孝弟为”,再次重复亦是强调之意。“其为仁之本”,即“孝弟”为“本”,谁的本?“仁”的本。依上句“本立而道生”,具体到这里则是“孝弟立而仁生”。

“仁”在《论语》首次出现。通常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通常把“仁”理解为“爱人”,看似很好理解,其实“仁”与“道”一样含义深广,难以把握。本章提及“仁”,是暗示“仁”是“学”的重要内容。“孝弟为仁之本”明确了“孝”等行为与“仁”的关系最近,“仁”的意义要从“孝”等关系行为上去理解和把握。上面从“为人”的层面上解释了“仁”,就是基于“孝”与“仁”的关系近似于“孝”与“为人”的关系。正因为儒家强调“为人(做人)”,所以才强调“仁”,从“孝”开始,做人做到极至,就等于成就了“仁”,所以说:“孝弟为仁之本”。

把“孝弟为仁之本”亦即“本立而道生”的“本”、“道”关系再扩展至“其为人也孝弟”附带出的“孝弟、仁、学、道”各种层次关系上,则继而可推论出“仁为学之本”、“仁立而学生”,“学为道之本”、“学立而道生”。

本章重点在论“务本”。按照常识,一个人如果先做到“仁”,他就必然能“孝”,而一个能“孝”的人,未必就能做到“仁”,从这种关系上来讲,“仁”应当是“孝”之本。但有子这里为什么要说“孝”是“仁”之本呢?这要从“道”的不同修养层次之间的体用关系上来理解。

“道”的修养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结合儒学思想,特别是本章概念,以“孝”指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以“不违”指代“孝”的具体行为,则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可列为:“(不违)、孝、仁、学、道、学、仁、孝、(不违)”。中间的“道”为“得道”,“道”之前的“孝、仁、学”统称为“修道”,“道”之后的“学、仁、孝”统称为“用道”。得道之前的“修”也是“用”,但因尚未得道,在道而言是“假用”;得道之后的“用”是道的“真用”。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体”、“用”两种属性。得道之前的孝,仍属于笼统的行为概念,在孝与具体的“不违”行为之间,孝为体,“不违”为用,有“不违”才能有孝;在孝与仁之间,仁为体,孝为用,有孝才能有仁;在仁与学之间,学为体,仁为用,有仁才能有学;在学与道之间,道为体,学为用,有学才能得道。得道之前,层次间总是先有“用”,后有“体”,于修道而言,以用为本。得道之后,在道与学之间,道为体,学为用,有道必有学;在学与仁之间,学为体,仁为用,有学必有仁;在仁与孝之间,仁为体,孝为用,有仁必有孝。得道之后,层次之间总是先有体,后有用,于用道而言,以体为本。

本章中所涉及的孝与仁,属于得道之前的修道概念。根据得道前孝与仁的层次和体用关系,故得出“孝为仁之本”,是“孝立而仁生”。

本章中,还存在仁与学的关系。《论语》首篇主旨论“学”,儒学之学即学做人,如何做人即学。有子曰“其为人也……”,“为人”即“做人”,即学,本章句首即以学的具体内涵“为人”二字来印证本章仍是为“学”立论。本章所言仁与学,依然属于得道前的概念,根据得道前层次间体用关系,故得出“仁为学之本”,是“仁立而学生”。

本章中间一句“本立而道生”,这句话是作为定理放在这里的。一个理解是:得道之前,体以用为本,属于“本立而体生”;得道之后,用以体为本,属于“本立而用生”。无论“体生”“用生”,都是层次间体用关系,属于“本立而道生”。另一个理解是:本章还隐藏着学与道的关系。《论语》的目的是“得道”,得道的前提就是“学”,“学”有所成才能“得道”。“道生”即是在说“得道前”。以得道前的层次间体用关系而言,可得出“学为道之本”,是“学立而道生”。

概括本章,主要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学”要“务本”,务本就要找到“学”之本。二是具体到“学”的层次上,“务本”的情况是:孝为仁之本,仁为学之本,学为道之本。三是以“孝”为代表的关系行为,不但是“仁”之本,还是“学”之本,还是“道”之本,先把“孝”等行为做好了,彻底“合道”了,才能“得道”、“用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郭寬潤阅读 1,056评论 0 0
  •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醉后长亭阅读 18,220评论 2 7
  •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hào)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弘晓随喜阅读 462评论 0 4
  • 牵 挂 母亲老了,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妈妈最爱出去玩,每逢周末,带妈妈出去游玩变成了我的必修课。老娘80多...
    蔷薇liu阅读 622评论 0 0
  • 高高的电线杆,横七竖八的电线,天线;青灰的瓦顶;土黄的墙砖;墙角边湿湿的滑滑的青苔;哪家门口浓郁的桂花树,艳丽五彩...
    凉茶的浅墨素笺阅读 36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