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这段话出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恰如其分地勾画出这份美丽的孤独。
很喜欢这段话,因为不仅仅描绘了爱情里的孤独,延伸出去,还有亲情的孤独和友情的孤独。
我觉得这八个字,可以用来形容亲情里的孤独。
父母只能陪伴我们半辈子。父母的影响力,一直到18岁,或至多到22岁,便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年幼时,为了对抗父母的权威,我们会特别叛逆。
年轻时,为了追求自我,我们会果断地拒绝父母铺就的道路,沿着自己想要的路独自前行。即使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
人到中年,父母的影响极其微弱,此时,由于我们的羽翼丰满,我们甚至会反过来劝导父母,不要为我们操太多的心。
我们与父母结伴走过一程,他们,总归必须要学会放手,让我们去独自面对风雨。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位包办一切的母亲。即使在结伴旅游时,母亲也依旧事无巨细地唠叨,旁人看来,她有一位多么好的母亲,而她却说:“我觉得有些窒息。”
我的这位朋友,看上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很多有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说:“和父母好好说,相信他们会理解,会放手的。”
真的吗?
我见过很多家庭都有这种隔阂,但妥善解决这种隔阂的家庭,坦白说,尚未看到。
他们采用的方法,往往都是各自忍耐,也幸亏是骨肉亲情,等到了一定的燃点,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之后,又能很快和好如初,但却仍然各自持保留意见。
子女总是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太老古板了,根本不了解我的想法。
父母总是唉声叹气,儿大不由娘!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与我们,都是孤独的。
我们只能在红尘陌上,独自行走。
这种孤独,并不可耻。
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我的解读是,男人年少时许下的很多诺言,都会被时光打碎。
女性非常看重这些诺言,很多女人,一旦爱上,便奋不顾身,飞蛾扑火。
男性则要理智许多,他们往往认为,夫妻双方,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很多事情的发生,包括爱上其他女性,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可言,只有爱与不爱。
男人的这些想法,和他当初许下“我爱你,而且我会永远只爱你一个人”的诺言完全背道而驰。在女人看来,男人现实中的表现,很残酷。
我的身边,已经有很多朋友离婚了。
有的离婚后很快再婚,有的至今仍孑然一身。
有孩子的,或多或少,会因为孩子有一些联络。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形同陌路了。
即使是夫妻,爱得越多的一方,付出的越多,伤得越重。爱得越少的一方,得到的越多,就越洒脱。
有的夫妻,即使同处一个屋檐下,可以一个看电视,一个看书,互不干扰,互不交流。
这种情形,看上去很孤独。
但,对于结婚多年的夫妻而言,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默契。
三十多岁了,如果还像二十几岁一样,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自己都觉得有些别扭。
女人,有时候,要学会品尝这份孤独。
婚姻里,孤独的人并不是可耻的。
与其在男人身上寄托希望,不如自我锤炼和打磨,寻找生活的乐趣。
我觉得这说的是友情。
学生时代的友情,的确是最单纯的。但,也仅仅是学生时代,或者是初入社会那几年而已。
进入三十岁以后,由于生活的城市不同,彼此生活的圈子不同,朋友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有的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有的是碌碌无为的企业螺丝钉。
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山间草民。
有的待遇优渥,年年海外游,有的却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尚不能温饱。
他们在同一所校园长大,接受着相同的教育,但因为二十几岁时的选择不同,彼此的人生发生转折。
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彼此的交集越来越少,感情也随之转淡。
如果再加上地理的阻隔,身份地位的悬殊,那更是容易断绝往来。
所以,从20岁到30岁,女人会发现身边的朋友骤然减少,那些儿时的伙伴和闺蜜仿佛突然从空气中消失,你已经记不得最后一次联络是什么时候。
有一天,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觉得外界的一切与你无关,倍感孤独。你一定要明白,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不再喜欢混迹人群,不再哭哭啼啼地解决问题,开始反思自己究竟需要什么,遵从内心的想法,开始坚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苟同他人。
这时候,孤独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孤独,让你找到了自我,不再随波逐流。
这个世界,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