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矛盾,我们也一直生活在这些矛盾之中。比如年轻的时候消费欲望比较强,却又偏偏没有支付能力;当你想要努力工作的时候,却又放不下家中妻儿老小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实时觉察自己所面临的矛盾,并找到自己的解释之道。如果不能深入地剖析自己当下遇到的矛盾,就会因此而苦恼。
我最近就遇到一对矛盾——是继续跟着情怀去播撒生涯教育的种子,还是全身心筹备考博士。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心愿——帮助在校学生做好生涯准备,以获得有意义和满意的生涯。
在工作的这几年里,我看到了太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在大学里颓废,毕业时他们又带着这种失落走向社会,去经营他们的人生。限于国家人才选拔的机制,他们不得不从小开始学习如何考取更高的分数,由此,必须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渴望,一心一意去刷题。好不容易考进大学,终于可以去照顾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两种现象,一,由于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自由的大学和美好社会”里常常碰壁,形成负面情绪循环的训练模式;二,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很难做好学习、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等安排,顾此失彼,失去重心。三,由于缺乏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各种冲突,导致纠结迷茫不知所措。
我常常给自己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大学生们由于没有意识到大学学习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大学“轻松度假四年”。而在毕业求职时,因为没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更谈不上智识储备,难以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将导致这部分人没有了进一步自我发展的经济基础。在职业技能快速成长生涯发展阶段,他们却忙于生存,而且浑然不知未来的生涯还有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们。当他们进入为人父母的阶段,更会因为经济开销增大导致难以应付的下一代教育困境——疲于生存而无暇顾及下一代教育。也许他会因为获得生存物资而无所不为,也许会因为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而损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许会因为缺少知识与技能世代活在社会底层。这样对于整个国家和国人都是巨大的不利。也许这个故事有些偏激,但肯定存在。
我假设,如果从小学甚至更早的教育阶段介入生涯教育,让学生充分探索外部世界、建构自我概念、拥有积极的人生信念、追寻自我生命的意义、服务于社会。这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行,这也许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价值。多么美好的期待,我很想做这样一件事情。这也是过去三年里我不断服务于中学生涯教育的原因,即使没有什么收入,我也愿意去分享。这是我的情怀。
而今,我面临一个现实,我的职业生涯需要发展——提升学历和职称。这既是组织对我的要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这个现实浮出水面有两个导火索。第一个是社会的身份认同对我的刺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能行得通。但是在我国,整个社会对身份的认同显得尤为突出。不得不承认,我们对教师、国家公职人员、总经理的身份认同,就好于对销售员、农民工、打工仔。在高校,校长、教授、博士的身份就是优于辅导员、讲师、本科生,走向社会依然如此。
在高校从师教学工作,职称的晋升是普遍的发展路径。它是一种身份,是一种能力举证,也许还意味着福利待遇等。很显然,这是我的外职业发展需要面临的现实。
第二是对自身核心能力缺失的发现。我过去给本科生上生涯课,学生反馈总是觉得我的课是泛泛而谈,我自己在流程和课程理念上倒是精于设计,但就是内容水平始终上不去,思来想去不得其法。在去年我筹备了一次生涯认证课程后,我突然发现了问题所在——中文基太础薄弱。在两个月的准备中,我查阅了很多科研文献资料,反复阅读相关重要文献,推敲理解其中深意。最后在输出时既自信,又能流利地输出。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把文献看了太多遍,以至于我都能背诵部分描述了,而论文的语言相对口语显得既严谨又精确。
在后来我参加几场学术论坛以及与几位学者保持交流以后,渐渐领悟到写作经验太少。写作不简单是随意把文字码出来,其中包含了思维逻辑的训练、语句训练、深度思考、解释力等能力训练。有些想法不付诸文字就很难有深度,说明白。我发现博士阶段的学习就是进行这些方面的高强度集中训练,此外,博士阶段的毕业论文也有助于我把心中一直想做的生涯教育进行更透彻的研究。
所以,如果在情怀方面继续做下去,我会因为输出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成果,无论是工具价值还是表现价值。但是,自己的外职业生涯必然受到影响,不利于组织内的发展。
而且我渐渐清晰,在我国以分数至上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只要不能直接提高分数的活动都会被忽略,生涯教育的成效是漫长的,不可及时显现的。
通过过去的实践也发现,要唤醒基础教育阶段的同仁们实在是事倍功微。想想他们也许有自己的难处,我只能随缘。
所以我也有了决定!
感谢KFC为我提供了一个自由书写的机会,让我能有机会自我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