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姐姐家吃完晚饭回家,经过王电街的时候,看到一个美女站在路旁,正焦急地招手示意在我前面的一辆电动三轮车停下,像是要搭车的样子。
三轮车径直在她面前开过,美女放下手臂,失望地望了一眼那辆车,眼光流转,就落在了后面,骑着一辆破电动车的我的身上。
看到她着急的样子,到了她面前我自觉停了下来。美女撩起过膝的毛呢大衣,边向我这边走过来边说:“姐,你能带我一段路吗?我在这儿打不上车。”
我擦了擦车后座,美女已经抬起一只脚准备坐上来。我说:“上来吧,去哪儿?”
“你把我带到前面能打到车的地方就行,我在这儿等了十几分钟了,一辆出租车也没有看到。我要去实验小学。”
“好的,坐稳,走了。”
过了十字路口,我就到家了。这个时间段正是出租车最忙的时候,在路口看到几辆,都是载着乘客一闪而过,女孩如果打车也不太好打。
“路不太远,我又没有什么急事,我把你送过去吧。”我没有停车,扭头对坐在后面的女孩说。
美女不住声地说着谢谢,又说“真不好意思,耽误你吃晚饭了。”
“我吃过了。这真没有什么,又耽搁不了多长时间,就几里路的事,你不用这么客气。”我真诚地说。
在路上,美女打听着这个小城的大超市的位置。我问她:“你不是本地人吗?”
“不是,我是来这儿走亲戚的。”
外地人我更应该帮助她,给人家留下个好印象。我心想,因为我有这个感觉,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会因为一个热心人的帮助喜欢上它,也会因为一个人的冷漠欺骗而厌恶那里。有时候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真的代表着家乡的形象。
十几分钟后,我把美女送到了目的地。她下了车子,把手里早已准备好的五块钱塞到我的车筐里,说:“真的谢谢姐姐,你赶紧回去照顾孩子吧。”
我一诧,随即捞起那张钱塞回到她的手里:“举手之劳的事要你的钱做什么?真的不用客气。”
又确定了一下她的地址无误,我才回了家。
从知乎上曾看到过一个提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是否有助人的需求?回答里很多人都提到了共情,共情就是自己曾遇到过或能感同身受到别人的痛苦,做出助人的决策而不需任何的回馈。
十多年前,也是在这条路上,我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去医院看病。那时这段路还没有修,坑坑洼洼的很难走,那天正好刚下完一场雨,路上还很泥泞。
手里提着东西,抱着他还没有走到女孩站的那个地方,累的就实在走不动了,想到还有那么远的路,索性把儿子放下来,眼睛搜寻着看有没有能搭的车。
那时这个地方还没有出租车,电动车也还没有听说过,这条路上行人也很少,我看到一个骑摩托的小伙子从远处向这边开来,我挥着手,希望他能捎我们一段。
小伙子斜着眼往这边看了看,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留下一股黑烟和溅起的一滩泥浆后,一溜烟地跑了。
后来又过来一个开机动三轮车的中年妇女,在我的一再挥手示意下视而不见,漠然地赶着自己的路。
最后终于有一个骑自行车的大爷在我面前停住,让我坐上他的自行车,把我们送到了医院。至今自己还记得当时的那份感动和温暖。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懂得那份焦急和无助,失望和落寞,懂得那份满怀希望而又无人相助的心酸和惆怅。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全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了别人,收获到真挚谢意的同时,回报给自己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以及生而为人的自豪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