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它起源于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事情是这样的,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他们两个人打赌。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听完詹姆斯的话,卡尔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说:“我不会养鸟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那是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卡尔森笑着说:“即使你给我鸟笼,我还是不会养鸟,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和我的赌,你会输的。”
可是,从此以后,卡尔森家里只要来客人,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大部分的客人就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去哪里了,是飞走了吗?”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不是这样的,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的时候,就会换来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就成功了。
在生活中、在情感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类似“鸟笼效应”。人与人之间因为特定的关系和相处会产生信任感,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是基于彼此的坦诚和有效沟通基础上,而一旦其中一方破坏了默认的契约,掺杂进猜忌和疑虑,那么信任就会如脆弱的玻璃一样,一击即碎,再也无法还原。
而在两性的情感中,如果信任出现了裂痕,就会互相猜疑、暗自揣测,裂痕也会随之越撕扯越拓宽,危机濒发,终至不可挽回。
他和前妻的婚姻有点奉父母之命的意思,他不爱她,但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娶了她。他隐约知道她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但他以为结婚了两个人可以相互信任淡淡的相守。
由于工作的原因,婚后没几天他就离开了家,这一趟合同期将近一年。当他回家的当天,如电视剧的场景般,在餐馆里迎面撞破了她避而不见的谎言:她找借口在医院陪朋友无法迎接他回家,事实却在餐馆里正和一个男子愉快用餐......
原来,她和他结婚前,就和一个有妇之夫纠缠不清。婚后,也许是长时间独守空房的寂寞,也许是旧情难了,她和有妇之夫又藕断丝连纠缠不清......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却又以他的妻子身份掌控着他的经济......
真相大白的时刻,也是崩溃的时刻……他早在婚后不久就有所猜疑,但他还是选择了相信。然而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承受不了人财两空和别人嘲笑的眼光,他几近精神分裂状态......
离婚之后,他度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这段经历成为了他心里的阴影,也种下了对女人潜意识的不信任......
他终于和他爱的人结婚了。他爱她,她贤惠、能干,温柔漂亮,善良宽容。他的伤在她的包容和体谅下慢慢的愈合了。然而,在他的心里,总是深藏着那份潜意识的多疑和猜忌,他自己并不想去承认,也从来没有意识到他在心里深藏的阴影,最终成为了那只 "鸟笼",而她,最终成为了那只被装进了"鸟笼"里的"鸟"......
两个人的世界里,感觉是很微妙而敏锐的东西,很多东西并不需要语言表达出来,却可以在对方的一举一动和片言只语中得到真实的心理体现。
她一直一心一意的对待他,怜悯他的经历,体谅他的不容易和在外奔波的辛苦,生活中总是她一个人扛起所有事情,家庭里总是她在处理大事小事。而他其实也从来未曾正面去质疑她什么或者表达出不信任。然而,时间总是会让一切真实的东西慢慢浮现。一次次的听着他说起前任,一次次地容忍着他开的侮辱性的玩笑,一次次亲密关系里那莫名其妙的感觉和微妙……
她在和他的相处中终于耗尽了容忍的热情和体谅……她开始对他失望,最后当渐渐明白了他那深藏的永远无法复原的心理阴影之时,绝望的感觉击垮了她……
有些经历,我们可以记住,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经验,但倘若固执到将曾经的伤害转化成了一种潜在的意识并深藏在心底,那么将来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别人,都是一种残忍的伤害或者侮辱。
很多事情,不是不去想就不存在,很多感觉,不是不说就会意识不到。世界上最忠实的就是时间,时间一定会淘洗掉一切表面的东西,无论怎样伪装或深藏,总有那么一天,真相原本的面貌都会暴露出来……
所以,永远不要给别人预设一个“鸟笼”,因为等着装进去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