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阅了一位朋友给我寄来的一本书,叫《梅子青时》,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一位女性的青春故事。故事里夹带着三四十年代她生活的那个农村的叙述。
八十年过去了。我所生活的农村,和书中所描绘的农村,天差地别。不知道是地域的缘故,还是由于时代的改造造成的呢?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否改变了人的内心,使这个时代的人和过去的人,变得截然不同了?如果说“人”的定义更新了,那么这种变化的好与坏,对与错又要谁来界定,谁来负责?
一头牛是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没有牛,就无法耕种能养得起一家人的作物;就要租借别人家的牛。为了养牛,放牛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事。
祠堂是农村的权力中心。它通过血缘和宗族关系,集全村之力,维护农村的秩序以及做一些教育,成果分配的事。
男丁是农村的财富。换言之女性是农民家庭的负担。如果一家子联系生了女丁而无男丁,女丁出生之时就会有可能被“送掉”。
农村没有教育,至少没有科学、规范的教育。迷信和习俗构成了农村的全部文明。以前的社会没有什么流动性,所有的新都是对旧的延续,没有人有打破它的念头。
把儿养大,由儿养老,是一条铁则。血亲之情的浓与淡,似乎难以判断。这一百年啊,一切变化得太快了,甚至超越了一切过去。
愿有一条根柢,指引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