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畈畈之辈
一直以来,“慰安妇”都是一个敏感禁忌的话题。每提一次,仿佛都是在揭开国人血淋淋的伤疤,让人痛到无法呼吸。
但历史不容回避,忘记意味着背叛,当年的幸存者们正在一个个离去,年轻的一代慢慢地鲜有人知,我们拿什么去铭记。
幸好我们没法做到的事情有人在做。
2012年,青年导演郭柯在微博里,偶然看到了一篇“中国慰安妇生下一个日本孩子”的报道,他第一次知道了韦绍兰这个名字,因为职业的原因,他便有了拍摄这个题材的想法。2012年夏天,他去广西拜访了韦绍兰,在采访中,韦绍兰也终于讲出了尘封几十年的故事。
1944年二战期间,日军陆军第11军包围了桂林。
有一天,韦绍兰背着1岁多的女儿在山头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挑断了她的背带,她的女儿掉落在了地上,她没办法逃跑被抓上了卡车。日本人一边开车,一边在沿途又抓了很多中国妇女,最后把她们押到了距离新坪镇30公里以外日本人据点的炮楼里。
在那里,日本人每天都去强奸她们。女儿就睡在她的旁边,有时日本人为了不让孩子哭,还会给她一颗糖。
过了三个月,韦绍兰趁日本人放松了警惕,机灵的她找了一个给日本人洗衣服的机会,带着女儿惊险地逃了出来,历经磨难回到了家,见到丈夫的那一刻,她放声大哭。丈夫骂她恨她,还好善良的婆婆明白她的苦,总是维护着她。
逃回去后过了一个月,女儿就因病夭折了。
又过了一个月,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就想死,喝农药,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没死成。婆婆说,死什么 ,留这条命在这里好。她不想要,婆婆说,把他生下来,管他是男孩女孩,万一你以后没有生育能力呢。
就这样,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的这年,韦绍兰生下了一个男婴,是日本人的孩子,取名罗善学。因为特殊的身份,他在当地受尽了歧视,六十多岁至今还是个老光棍,和韦绍兰在一起相依为命。
随后,在2013年,郭柯就将这段采访拍成了一部纪录短片《三十二》。
影片放弃了大多数此类纪录片群像式的表现手法,从个体的角度切入,拍摄了韦绍兰作为一个“慰安妇”幸存者的日常和生存现状。
没有对白,没有煽情,只有大量空镜头缓缓平移:阴郁的天,浓厚的云,风烛残年的老人,踽踽独行。 破败的房屋,斑驳的墙壁,昏暗的光线下,老人静静地讲述着自己遭受的苦难,仿佛就坐在你的对面,听着却让人无比揪心。
说到悲伤处,老人忍不住掩面哭泣,摆手道:不提了,不讲了。
只有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大家围着邻村的十二爹唱歌的时候,老人的脸上才浮现出孩子一样的笑容。
记得郭柯在一席的演讲中提到过两件事,认人印象深刻。
拍完纪录片,毎年他都会去看望韦绍兰,有一年春节前,他和另外三人去的时候,他给了老人500元生活费,老人当时笑呵呵地拿着,放在了贴身的小荷包里。吃完晚饭告别前,老人把他叫到她的屋里,还是笑呵呵的样子,然后从衣服里拿出了四个红包,对他说,过年了,你拿着这个回去给妈妈买点糖果吃。他打开红包,发现每个里面都装着一百块钱。
还有一次,他问了他们一个类似于对未来有什么打算的问题,罗善学说,等到了实在动不了的那一天,连端一杯水的人都没有,我就喝农药死掉算了;韦绍兰说,我还没活够,这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也许是这样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的韧性打动了郭柯,他觉得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她们。
于是,在一些明星的资助和网友的众筹下,历时4年,横跨5个省29个地区,完整釆访了22位受害者后,郭柯又拍了一部纪录片电影,《二十二》。之所以叫《二十二》,是因为2013年拍摄韦绍兰的时候,据资料记载显示,全国存活的受害老人只有32位,到拍《二十二》的时候,只剩下了22人。
影片于2017年8月14国际“慰安妇”纪念日这天,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不同的是数字,相同的是苦难。
这部“抢救式”拍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电影,虽然也经受了一些褒贬和争议,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不一般的历史意义。
你看也好,不看也好,它就在那里,事实就在那里。
这人性的恶,这国家的殇,不该她们独自承担。
多难兴邦,愿世界和平。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日更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