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考——面对“黑洞式”员工,怎么办

企业里面有两类员工会导致重复管理,管理这两类员工需要用到的管理资源是管其他员工的2倍以上。

首先,他们消耗干部极大的时间精力,挤占了本应用于服务于团队发展和战略思考的资源。

其次,他们破坏团队公平感,他们的存在是典型会引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其他成员不得不承担额外工作负担,导致团队士气下滑,工作氛围变差。

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形成负面标杆效应,尤其当管理失责时,其他员工会效仿其行为,导致团队绩效、氛围的极速下滑。


一、两类对组织伤害最大的员工

1、责任意识缺失型

所有干部在带队伍时候,一定遇到这类员工。

安排了工作,但却忘记做的,任务如同投入无底深渊,杳无音讯。

他不认为你安排了必须要做,也不认为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做。

心中无事,或者心中没你的事,是团队“搅屎棍”,需要他人收拾残局。

一问为啥没做,他不会告诉你是忘记做,而是回复一堆借口。或者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去了。

这类看不清楚局势的员工,留下来,除了要帮忙擦屁股,指不定某天还会给你挖坑。

如果连决定他薪酬福利升迁的人安排的任务,都不作为第一要务,该类员工的存在是为谁服务的?

表面上看是记忆力问题,实质是对工作价值的否定和对领导权威的漠视。


2、自主管理能力不足型

无论工作遇到卡点还是已完成任务,从不主动汇报进展

这类员工不管好坏做了就是了,卡住了就需要别人喊一喊、推一推,需要别人主动出力协助他干。

什么事情都要协助,为什么还要招他呢? 

这类员工需要他人不断提醒、推动,甚至需要团队其他成员主动分担其工作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完成任务却默不作声的员工,

他们可能因缺乏沟通反馈而偏离目标,做错了,自己也不知道错。

结果时间一到,东窗事发。

最终导致错误如滚雪球般扩大,牵连整个团队。


本质上,这两类员工问题的核心是岗位失责

他们未能履行组织岗位要求的基本责任。

当员工反复表现出对工作职责的漠不关心,

已经超出了能力不足的范畴,成为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根本性不匹配

这种情况下,继续留用不仅是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团队的不负责任。


二、管理者的选择:放弃还是培养?

面对问题员工,管理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放弃看似简单直接,损失最小,但有可能错失可塑之才;

坚持培养则需投入巨大资源,结果却充满不确定性。

放弃的隐性成本是很大的:

1、招聘新人的费用仅是冰山一角;

2、团队知识流失、新人培养周期;

3、频繁人员变动对团队凝聚力的冲击

以上都是无法忽视的成本。

更值得警惕的是,轻易放弃会形成管理路径依赖

然后逐渐丧失培养人才的能力和耐心,

陷入“换人循环”而不能自拔。

美名曰:只招成年人;来就是给我解决问题的,解决不了我招你干啥。

看到这里的朋友估计也理解我的倾向是培养,做有挑战的事情。

虽然是培养,但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值得培养的。

管理者需要建立清晰的人才评估维度,在决定放弃前进行系统诊断。

从态度、能力、潜力三个角度来盘点

态度:员工的意愿是什么?员工表现是源于短期情绪波动,还是长期价值观错位?是否存在未被了解的个人困境(如家庭问题、健康问题)?

能力:员工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基础能力?如果能力不足,差距是否可通过培训弥补?管理者是否错误地将员工安排在能力完全不匹配的岗位上?

潜力:潜力的评估在于“可教瞬间”员工虽然出现问题,但仍表现出对批评的接受度、改进的意愿以及学习的能力。这些信号表明员工仍具备转变的可能性

最后管理者还要反思:是否为员工提供了足够的指导和支持?任务分配是否清晰明确?绩效反馈是否及时具体?

当确定要留下他、培养他时,管理者应启动改进计划

设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建立短期里程碑、沟通频率

提供针对性资源支持,并给予及时反馈与强化。

这一过程需要管理者投入相当精力,但却是打造一支“敢打、能打的精英团队”的必经之路

优秀团队很少是直接招聘而来,更多是通过系统性“招培用”机制塑造出来的。


三、超越简单放弃:制度化预防与纠正机制

与其在问题爆发后艰难抉择,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提前构建系统性防御机制,从源头上减少错误选择、员工失职行为的发生。

第一道防线:精准选人(招)

1、把岗位说明书拆成“任务清单+能力清单”

2、面试时用 STAR 追问清单上的关键事件。

第二道防线:实战赋能(培)

1、落实721 模型:70% 在岗挑战任务、20% 导师辅导、10% 课堂培训。

2、把工作职责任务化,把任务标准化,把标准化给流程化,把流程化给IT化。

3、AB角:高潜力员工轮流担任干部的助理,提前熟悉管理视角。

第三道防线:敢用敢担(用)

1、项目式练兵:要给予员工以前没做过的,或者有挑战性的项目。使其成长

2、用3W(What 结果、Why 差异、What next 改进)做复盘,以战练兵。

第四道防线:流程设计

1、通过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每个节点都对应责任人、完成时限、信息回传方式(日报、看板、微信群、例会)。

用制度替代情绪,就能把忘记做和不汇报翻译成流程节点缺失。为员工提供清晰的工作成功路径。

2、汇报体系:设计标准化汇报模板和固定汇报周期,消除员工是否应该汇报、什么时候汇报的主观判断。汇报内容最少需包含三项关键内容(进展、问题、下一步计划),然后通过制度约束培养汇报习惯。

第五道防线:执行保障

执行保障是制度落地的关键环节。许多组织制定了完美的流程,却因执行不力而形同虚设。

1、即时反馈:建立“日清-周结-月评”的快速反馈机制,对符合优秀给予及时肯定,对违反立即纠正。

2、透明化追踪:使用可视化看板公开任务状态或者尝试使用OKR绩效管理系统,让每位成员的目标、任务、进展一目了然,让民间力量来影响民间。

3、绩效面谈:当问题出现时,要立即开始面谈,明确指出问题行为、影响及改进期望,共同制定改进计划,同时提供必要资源支持(如培训、辅导)。

第六道防线:责任文化塑造

责任文化塑造是最高层次的预防机制。优秀的管理者懂得通过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行为。

通过团队仪式、故事分享和榜样表彰,强化“责任高于能力”的价值观。

定期邀请资深员工分享责任故事,将责任意识融入新员工培训体系。


结语:“放弃”是组织资产

放弃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管理链路的最后一环;

在制度覆盖之前,轻言放弃只是干部无能的遮羞布。

真正成熟的管理,不是永远不放弃员工,而是让每一次“放弃”都沉淀为制度优化的输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