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面有两类员工会导致重复管理,管理这两类员工需要用到的管理资源是管其他员工的2倍以上。
首先,他们消耗干部极大的时间精力,挤占了本应用于服务于团队发展和战略思考的资源。
其次,他们破坏团队公平感,他们的存在是典型会引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其他成员不得不承担额外工作负担,导致团队士气下滑,工作氛围变差。
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形成负面标杆效应,尤其当管理失责时,其他员工会效仿其行为,导致团队绩效、氛围的极速下滑。
一、两类对组织伤害最大的员工
1、责任意识缺失型
所有干部在带队伍时候,一定遇到这类员工。
安排了工作,但却忘记做的,任务如同投入无底深渊,杳无音讯。
他不认为你安排了必须要做,也不认为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做。
心中无事,或者心中没你的事,是团队“搅屎棍”,需要他人收拾残局。
一问为啥没做,他不会告诉你是忘记做,而是回复一堆借口。或者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去了。
这类看不清楚局势的员工,留下来,除了要帮忙擦屁股,指不定某天还会给你挖坑。
如果连决定他薪酬福利升迁的人安排的任务,都不作为第一要务,该类员工的存在是为谁服务的?
表面上看是记忆力问题,实质是对工作价值的否定和对领导权威的漠视。
2、自主管理能力不足型
无论工作遇到卡点还是已完成任务,从不主动汇报进展。
这类员工不管好坏做了就是了,卡住了就需要别人喊一喊、推一推,需要别人主动出力协助他干。
什么事情都要协助,为什么还要招他呢?
这类员工需要他人不断提醒、推动,甚至需要团队其他成员主动分担其工作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完成任务却默不作声的员工,
他们可能因缺乏沟通反馈而偏离目标,做错了,自己也不知道错。
结果时间一到,东窗事发。
最终导致错误如滚雪球般扩大,牵连整个团队。
本质上,这两类员工问题的核心是岗位失责
他们未能履行组织岗位要求的基本责任。
当员工反复表现出对工作职责的漠不关心,
已经超出了能力不足的范畴,成为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根本性不匹配。
这种情况下,继续留用不仅是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团队的不负责任。
二、管理者的选择:放弃还是培养?
面对问题员工,管理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放弃看似简单直接,损失最小,但有可能错失可塑之才;
坚持培养则需投入巨大资源,结果却充满不确定性。
放弃的隐性成本是很大的:
1、招聘新人的费用仅是冰山一角;
2、团队知识流失、新人培养周期;
3、频繁人员变动对团队凝聚力的冲击
以上都是无法忽视的成本。
更值得警惕的是,轻易放弃会形成管理路径依赖
然后逐渐丧失培养人才的能力和耐心,
陷入“换人循环”而不能自拔。
美名曰:只招成年人;来就是给我解决问题的,解决不了我招你干啥。
看到这里的朋友估计也理解我的倾向是培养,做有挑战的事情。
虽然是培养,但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值得培养的。
管理者需要建立清晰的人才评估维度,在决定放弃前进行系统诊断。
从态度、能力、潜力三个角度来盘点
态度:员工的意愿是什么?员工表现是源于短期情绪波动,还是长期价值观错位?是否存在未被了解的个人困境(如家庭问题、健康问题)?
能力:员工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基础能力?如果能力不足,差距是否可通过培训弥补?管理者是否错误地将员工安排在能力完全不匹配的岗位上?
潜力:潜力的评估在于“可教瞬间”员工虽然出现问题,但仍表现出对批评的接受度、改进的意愿以及学习的能力。这些信号表明员工仍具备转变的可能性
最后管理者还要反思:是否为员工提供了足够的指导和支持?任务分配是否清晰明确?绩效反馈是否及时具体?
当确定要留下他、培养他时,管理者应启动改进计划:
设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建立短期里程碑、沟通频率
提供针对性资源支持,并给予及时反馈与强化。
这一过程需要管理者投入相当精力,但却是打造一支“敢打、能打的精英团队”的必经之路
优秀团队很少是直接招聘而来,更多是通过系统性“招培用”机制塑造出来的。
三、超越简单放弃:制度化预防与纠正机制
与其在问题爆发后艰难抉择,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提前构建系统性防御机制,从源头上减少错误选择、员工失职行为的发生。
第一道防线:精准选人(招)
1、把岗位说明书拆成“任务清单+能力清单”
2、面试时用 STAR 追问清单上的关键事件。
第二道防线:实战赋能(培)
1、落实721 模型:70% 在岗挑战任务、20% 导师辅导、10% 课堂培训。
2、把工作职责任务化,把任务标准化,把标准化给流程化,把流程化给IT化。
3、AB角:高潜力员工轮流担任干部的助理,提前熟悉管理视角。
第三道防线:敢用敢担(用)
1、项目式练兵:要给予员工以前没做过的,或者有挑战性的项目。使其成长
2、用3W(What 结果、Why 差异、What next 改进)做复盘,以战练兵。
第四道防线:流程设计
1、通过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每个节点都对应责任人、完成时限、信息回传方式(日报、看板、微信群、例会)。
用制度替代情绪,就能把忘记做和不汇报翻译成流程节点缺失。为员工提供清晰的工作成功路径。
2、汇报体系:设计标准化汇报模板和固定汇报周期,消除员工是否应该汇报、什么时候汇报的主观判断。汇报内容最少需包含三项关键内容(进展、问题、下一步计划),然后通过制度约束培养汇报习惯。
第五道防线:执行保障
执行保障是制度落地的关键环节。许多组织制定了完美的流程,却因执行不力而形同虚设。
1、即时反馈:建立“日清-周结-月评”的快速反馈机制,对符合优秀给予及时肯定,对违反立即纠正。
2、透明化追踪:使用可视化看板公开任务状态或者尝试使用OKR绩效管理系统,让每位成员的目标、任务、进展一目了然,让民间力量来影响民间。
3、绩效面谈:当问题出现时,要立即开始面谈,明确指出问题行为、影响及改进期望,共同制定改进计划,同时提供必要资源支持(如培训、辅导)。
第六道防线:责任文化塑造
责任文化塑造是最高层次的预防机制。优秀的管理者懂得通过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行为。
通过团队仪式、故事分享和榜样表彰,强化“责任高于能力”的价值观。
定期邀请资深员工分享责任故事,将责任意识融入新员工培训体系。
结语:“放弃”是组织资产
放弃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管理链路的最后一环;
在制度覆盖之前,轻言放弃只是干部无能的遮羞布。
真正成熟的管理,不是永远不放弃员工,而是让每一次“放弃”都沉淀为制度优化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