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著的采访实录,首次出版时间为2017年8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作品目录

3 创作背景

4 作品思想

5 作品影响

6 作品评价

7 出版信息

1 内容简介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2 作品目录

  

知青说

雷榕生、雷平生/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陶海粟/“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王燕生/“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黑荫贵/“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戴明/“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赵华安、张春富/“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村民说

梁玉明/“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

石春阳/“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王宪平/“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武晖/“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赵家河村民/“近平真是个好后生”

各界说

曹谷溪/“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刘明升/“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杨世忠/“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白光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艾平/“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孔丹/“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何毅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3 创作背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第一篇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微博、微信平台网友广泛热议。在网友留言和来信来电中,不少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为尊重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排,并选用了76幅图片,辑为此书。

4 作品思想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5 作品影响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6 作品评价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蒋永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成员任威严、徐铭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7 出版信息

  2017年8月,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本网页所呈现之内容,如无特别注明,均系系统自动抓取而得,不代表任何本公司观点和立场。未必可靠准确,仅供参考。

2022 超星 京ICP备130025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708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著的采访实录,首次出版时间为2017年8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作品目录

3 创作背景

4 作品思想

5 作品影响

6 作品评价

7 出版信息

1 内容简介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2 作品目录

  

知青说

雷榕生、雷平生/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陶海粟/“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王燕生/“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黑荫贵/“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戴明/“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赵华安、张春富/“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村民说

梁玉明/“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

石春阳/“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王宪平/“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武晖/“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赵家河村民/“近平真是个好后生”

各界说

曹谷溪/“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刘明升/“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杨世忠/“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白光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艾平/“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孔丹/“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何毅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3 创作背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第一篇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微博、微信平台网友广泛热议。在网友留言和来信来电中,不少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为尊重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排,并选用了76幅图片,辑为此书。

4 作品思想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5 作品影响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6 作品评价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蒋永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成员任威严、徐铭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7 出版信息

  2017年8月,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本网页所呈现之内容,如无特别注明,均系系统自动抓取而得,不代表任何本公司观点和立场。未必可靠准确,仅供参考。


2022 超星 京ICP备130025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708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9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54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775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6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7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93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09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5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0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52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65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76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0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5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5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