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38岁就退休的法官。蒙田继承他爸爸的城堡,深居简出,开始潜心读书。
最终就写出了《蒙恬随笔集》。并且成为十六世纪大家最喜欢的哲学家。也是最后一位十六世纪的哲学家。
这么说,好像应该结束了。
从头再屡屡,人们为什么喜欢蒙田这个哲学家。
在十六世纪,40岁就算是老年人。
蒙田作为贵族的大法官,决定提前退休。干点自己的事儿。关键他是看不惯那些自认为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和和学术圈儿的氛围。
在十六世纪,哲学,文学,那都是上层人士的搞得东西,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蒙田虽然是圈儿人,但是觉得这个圈儿的人说话都不好好说,非要咬文拽字,搞得人五迷三道。更令人厌恶的是一群根本什么都不懂的傻帽儿还把这些东西奉为经典,大为阐述。
就如前几天听的一个笑话:在某个学术圈儿里的座谈会上。甲说:我觉得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观点非常正确!
乙一听见,马上点头,表示高度赞同。
丙听了两耳朵,也附和着,嗯嗯,我也赞同。
随后一圈儿的人都表示:萨特说的对。
甲这时问:你们知道萨特这个观点是出自哪儿吗?
众人皆散。
蒙田讨厌这种感觉,认为不论是哲学,还是文学,都应该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不能是某个机构或者学院独享的东西。不能跟社会和人民脱节。
因此他看书,不求甚解。
他写作,不太修饰。
他说话,没啥边幅。
这样的人,把高深如阁的哲学又重新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哲学有了新的活力,也让哲学更加接近生活。
后来法国好多人都受蒙田影响。伯格森、加缪、赛特都是因为喜欢哲学和文学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是法国呢?
因为蒙田是法国人呗。
ps:
最近详细计算了一下写公号的时间,保守估计约在2个小时左右。
如果日后时间紧张,有可能会为此减少一个小时。那么权衡再三,只能让我的哲学暂时停更。至于何时停更,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算一步。